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專注水產養殖30年 誓做行業領頭人
——專訪連云港市科技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閻斌倫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昨天,
江蘇連云港市科技獎勵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召開,淮海工學院教授閻斌倫獲得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閻斌倫從業30年,收獲贊譽無數,被廣大水產養殖戶親切地稱為“漁民教授”。他主持的“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榮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我市在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新突破。在這之后,他繼續研究池塘養殖的品種結構與優化,項目獲得2013年我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個人獲得我市科技突出貢獻獎。
從小生長在海邊的閻斌倫對大海有著濃厚的感情,一直渴望從事與海有關的工作。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才能發揮效力,工作之后,閻斌倫跟著全國對蝦人工育苗攻關組成員朱光定下基層,為企業提供對蝦育苗的技術咨詢服務。為了讓對蝦育苗穩定生產,閻斌倫與同事嚴格把控育苗的每個環節,手把手指導一線操作工人,現場傳授技術,最終解決了對蝦育苗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實現了穩產高產。
30年來,從最初的對蝦、河蟹、梭子蟹再到近年的立體混養,閻斌倫根據市場的需求,率領團隊在傳統養殖的基礎上進行養殖知識、技術、品種等方面的更新。他和我市水產研究所及徐州水產研究所研究的反季節河蟹育苗,經過反復對比實驗,解決了交配中環境、溫度等一系列瓶頸問題,把養殖周期從兩年變成一年,率先在全國實現河蟹秋冬季人工育苗規模化生產,產生了巨大效益,吸引農民紛紛加入河蟹養殖行列。
2006年,為了提高養殖空間利用率,降低病害概率、減輕環境污染,閻斌倫帶領團隊開始承擔國家“十一五”的科技支撐計劃,探討水產混養的最佳模式。閻斌倫探索的贛榆模式將梭子蟹、對蝦、貝類這三種養殖對象合理搭配在一起養殖,通過物質的多次循環利用,將氮利用率提高2.7倍,達到了增產增收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的,真正實現了低碳環保、高效清潔的養殖生產。
這么多年來,閻斌倫有過實驗多次找不出問題的絕望,有待在實驗室三天三夜沒有離開的執著,也有看著曾經共事的“戰友”離開這行的無奈,但是他從未想到過放棄。在他看來,任何企業找到他就是對他的信任,而他會為了這份信任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閻斌倫將繼續優化立體混養模式,在港城日漸縮小的養殖空間里創造更大的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