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關于蝦病,產業體系有什么最新研究成果?
從目前看,南美白對蝦病害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環境中病原很多,造成投放的蝦苗快速死亡,二是養殖前期,有毒藻類孽生,或者有益藻死亡產生毒素,導致蝦在2-3天內死亡,三是養殖中后期,水體中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超標,蝦慢性中毒后繼發病原性疾病,四是養殖中后期,有毒藻類孽生,或者有益藻死亡產生毒素,造成發病。實際上,四種情況均是苗種和養殖環境脅迫與病原作用的結果,首要因素是理化因子和有毒有害藻類、死亡藻類。根本原因是養殖量超過環境容納量。
通過魚蝦混養防控病害,目前養殖量最大的草魚和羅非魚怎樣運用?
我們對此有專門研究。簡單來說,首先蝦放苗密度應不超過10萬尾/畝(普通苗3-4萬尾/畝,一代苗2.0-2.5萬尾/畝)。對于高位池養殖模式,小于2畝的池塘,普通苗小于10萬尾/畝,一代苗小于7.5萬尾/畝;5畝左右池塘,普通苗約7.5萬尾/畝,一代苗小于5萬尾;大于5畝的池塘,相應苗種密度需要進一步減少。
如果用草魚的話,蝦苗養殖20-30天后放草魚,每畝投放30-60尾(1kg左右規格),要注意養殖水體鹽度要控制在8以下,投放的草魚數量不能少于30尾/畝,并可根據放養蝦苗的密度適當增加,但不能超過60尾/畝。羅非魚的應用范圍更大,可在鹽度20以下養殖區使用,蝦苗的投放方法同上,蝦苗養殖10天左右,每畝投放100-200尾羅非魚(1兩左右規格),值得一提的是,混養羅非魚的蝦塘基本沒有暴發過藍藻。
【專家檔案】
何建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研究方向為水生經濟動物病害控制。1985年7月畢業于中山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12月獲中山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11月晉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96年6月獲得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曾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現任中山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山大學珠海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副所長、農業部漁業局水生動物防疫標準化技術工作組副組長、廣東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檢驗雜志》常務編委、《海洋科學》和《水產學報》編委。
何建國教授主要致力于水生經濟動物病害控制的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近年來,主持了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委的科研項目40余項,并擔任農業部蝦現代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對蝦養殖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與應用”首席科學家、科技部“南海海水養殖產業升級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牽頭人。近年來,何建國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蝦病毒病綜合控制研究、虹彩病毒致病機理及控制技術、魚類重要病原虹彩病毒和神經壞死病毒疫苗的研發、水產品安全技術支撐體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成果分別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多篇,SCI收錄論文9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其中獲授權10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