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上海市銅川路水產批發市場,每天都有國內外水產海鮮精品集中在這里,然后發往全國各地。聽說,這里一天僅批發甲魚的銷售量就達到25噸。
七八年前,銅川路水產批發市場里甲魚主要產自江浙一帶。而現如今,許多上海人鐘愛的“安徽甲魚”,成了這里的“香餑餑”。這些甲魚,都產自郎溪縣的一個小村落——鳳河村,賴正斌就是村里養殖甲魚的第一人。
一個“打工仔”的野心
賴正斌20歲高中畢業就跟著村里人到上海銅川路水產批發市場打工,一干就是十幾年。
甲魚賺錢,是每個在上海批發市場打拼者的一致看法。可2003年的非典事件,把甲魚行業打到了最低谷,甲魚的價格基本在6元每斤,很多甲魚養殖戶受挫。但是,次年的甲魚卻賣到了每斤30元左右的價格,養殖戶們都翻倍地賺。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賴正斌,他說:“每次看著江浙養殖戶家就三四個棚,一年四五十萬的收入,我就心癢癢,盤算著自己家鄉農村水質好,交通也便利,為什么不回家養殖呢?”
于是2006年,31歲的賴正斌放棄了在上海開店,回到家鄉郎溪嘗試養殖甲魚。
回家后,賴正斌面對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不足。養殖甲魚需要建溫棚,一個棚的造價就要20萬。當時他的錢就只夠建一個棚,后期買種、飼料等費用根本沒有著落。無奈之下,賴正斌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能借的都借了個遍。賴正斌的父親更是拿出自己教師的工資卡去銀行貸款,還發動自己同事一起幫助兒子辦貸款。
父親的舉動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賴正斌感慨道:“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父親,在我想放棄的時候,他跟我說想干大事就不要怕,家人會永遠支持你。”
回鄉“創業者”的艱辛
資金有了,開始養殖的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溫棚怎么建、棚里的溫度要控制在多少度、每天喂食多少?”這些問題賴正斌并不了解,只能靠自己在江浙一帶看別人養殖時的記憶慢慢摸索。
剛開始賴正斌只建了兩個溫棚,雖然很努力,但是并沒有換來好的回報。等甲魚成熟可以賣的時候,卻碰上2007年甲魚價格猛跌,只賣到每斤12元。“這樣的價格最多也就是保本。”賴正斌回憶。
這一圈折騰下來,賴正斌也從140斤的小壯漢瘦到110斤,自己也失去信心不想干了,但是家里人卻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第二年,甲魚價格每斤漲了5元,賴正斌的2個溫棚收獲了4萬斤的甲魚賺了22萬,這樣的收獲讓他又看到了希望。
如今,賴正斌已經建了7個溫棚和兩個外塘共占地140畝,還成立了安態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賴正斌跨出的這一步不僅讓自己發家致富,也吸引了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養殖。現在村里已經有120多個溫棚,外塘面積也達到800畝左右。
有了賴正斌先前在上海打拼的基礎,村里的甲魚很快在上海水產批發市場搶下一席之地,上海經銷商們紛紛來鳳河村進貨:“因為這里的甲魚亮度好,裙邊大,肉質口感都很好。”
致富“帶頭人”的恒心
養甲魚是件很辛苦的事。“溫棚養殖的小甲魚‘認人’,一旦第一天喂養認定了人,以后就不能變,換人甲魚就不進食。”賴正斌介紹。甲魚需要每天喂三次食,分別是凌晨三點、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八點。溫棚里面的溫度需要控制,特別在冬天的時候,棚外溫度低,棚內溫度高,每天三次進出,養甲魚的人很容易導致感冒。
為了提高身體素質,一直酷愛打籃球的賴正斌開始組織養殖戶們利用閑暇時間來打球。賴正斌說:“我們一般在下午四點開始打到六點左右,回家吃飯然后準備喂甲魚。”為了方便打球,養殖戶們還一起捐資八萬元,在村上新建了一個塑膠籃球場。每年10月之后,還會舉辦水產杯籃球賽。如今,水產杯籃球賽已經連續開展了三年。
2011年,村里養殖戶開始增多,在賴正斌的提議下,他們還組織成立了“甲魚抓捕能手隊”。這是一個由年紀在60歲左右的空余勞動力組成的隊伍,專門在賣甲魚的高峰期,幫助養殖戶抓甲魚。在賴正斌看來,這不僅可以合理利用剩余勞動力,幫助他們掙生活費用,還可以解決養殖戶人手不足的問題。(記者 利成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