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1983年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從初出茅廬的水產新人到如今的黃海所副所長。30年來,他始終堅持在對蝦養殖的第一線,風吹日曬,科技下鄉,為我國蝦蟹養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沿海漁民致富貢獻了力量;潛心科研、耕耘不輟換來碩果累累、桃李芬芳。他像一汪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湖水,用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的話語給我們帶來對生命和堅守的思考。
“牧海唯真”的養蝦一線實干家
“牧海唯真,敏學篤行”的院訓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師生心頭的永恒信條。六十多年來,水產學院培養出了一批批“牧海唯真”的水產精英人才,他們默默奉獻于全國各地的生產和科研第一線,以“牧海”為己任,用自己的知識為現代漁業創造價值。李健研究員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對于學問,他孜孜以求,學生時代就展現出了濃厚的科研興趣,進入黃海所后,他嚴謹求實,潛心鉆研,勇于探索創新。至今取得了十余項創新性研究成果,發表了百余篇研究論文,培養了五十余名研究生;對于事業,他吃得了四處奔波、風吹日曬的苦,經得住對蝦養殖產業大起大落的考驗,困難面前,他始終堅守在對蝦養殖的第一線,帶領團隊把多學科的新技術投入到對蝦養殖實踐中去,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書本中的光陰,平淡中走進科學殿堂
在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寧靜一隅,陽光透過寬敞明亮的落地窗,灑在成堆疊放的書籍上,一位中年學者端坐在辦公桌前整理資料,這就是我們此行訪問的主人公——李健。他抬起頭看到了我們,親切和藹的微笑彷佛告訴我們,他將用精彩的講述招待訪客。
當他聽到水產養殖——自己專業的名字時,頓時神采奕奕,看到年輕的直系學弟學妹們,在高興之余,李健回憶起當年的大學時光。
1979年,那是高考恢復的第三年,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考入山東海洋學院實屬不易之事。當時的水產系剛剛從煙臺搬回青島,只有水產養殖和水產捕撈兩個專業。34年前那個夏天,他和現在的我們一樣,拿著燙金的錄取通知書,欣喜萬分的邁入魚山校區古樸的校門,九月火辣辣的艷陽高掛頭頂,鳥語花香充滿校園,李健在這里開始了他的水產人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海水養殖規模化養殖才剛剛起步,養殖品種和產量都很少,大多數人對這一新興產業還都不熟悉。起初,李健對于未來的道路沒有明確堅定的目標,也并不是對水產科學“一見鐘情”,但是當對這門學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新的動力也就隨之而來。他決定不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的內容,而是奔走于實驗室和圖書館之間,認真翻閱資料,動手實驗,他把老師課堂講授的東西當作“跳板”,通過這些“跳板”的引導,他學習到了課程綱目以外的深層次知識,這種探索精神的培養也是李健大學學習生涯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良師益友,這對李健來說是大學生活最好的恩賜。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指點迷津的老師同樣也可以是興趣的引導者。沒有老師高屋建瓴的見解,學習很容易就會變得沒有方向。在李健心中一直有幾位重量級的人物,如以無脊椎動物研究而聞名、去年誕辰100周年的尹左芬教授,還有知名飼料研究專家李愛杰教授,都是李健仰慕的知名學者。李健說對大學老師的印象或崇拜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一個人對今后某一事業的選擇。尹左芬老師是我國海洋無脊椎動物研究的先驅,她的研究成果與治學態度給他帶來了巨大幫助。王克行老師是我國對蝦養殖的先驅,在對蝦育苗和養殖方面造詣很深,深受廣大養殖戶的歡迎,樂于奉獻產業,服務漁民,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信,這些職業素質很大程度上被他所繼承在日后的工作中。李健說,與這些水產領域的權威導師在一起交流,自己對水產科學的認識也上升了一個層次,很多只能從書本學到的知識也變得真實清晰,變得完整,看待每篇文獻的態度也跟之前的摸黑式學習大不相同,可以透過文字看到本質,看到每個理論潛在的實踐價值。在名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新的興趣出現了,學習一門課程升華為了學習一門科學。直到現在事業有成,李健仍然忘不了海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種極佳的學術氛圍也是日后他堅定奮斗于水產領域的感情基礎。
美麗的魚山校區,是很多人難以忘懷的。而李健當年乘坐在科研的高速列車上,卻沒有閑暇顧及窗外的綠水青山。“當時考入海洋學院,并沒有對這所學校的景色有太深的感觸,倒是到了面臨畢業的時候,回頭看看母校,看看青島,原來竟有這么多漂亮的地方,像魯迅公園、八大關、中山公園、棧橋這些地方真的是很少去,回想起來,多少有點遺憾。”李健給我們添了一杯水,開玩笑調侃道自己對于學術過于專心以致錯過了很多美好的事情。舍與得從來都是辯證存在,正是舍棄了窗外車水馬龍的繁華,舍棄了青山綠水的景致,才成就了他如今水產科研領域領頭羊的傳奇。
謙遜而執著,任重而道遠
李健從1983年畢業至今,在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了30年,從未轉過行,可以說,李健真的是跟蝦“打了一輩子交道”。從一個初涉水產的懵懂少年,到如今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副所長,他親歷了對蝦養殖產業的興盛與衰敗時期,在大風大浪中,李健沒有一絲退卻之意,他幾乎把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了對蝦的科研工作中,一堅持就是三十年。“五十年前養蝦,就是在海里修個塘,打開閘門,讓蝦苗進來,就可以養蝦了……”在李健的描述中,水產行業是再簡單不過的事,無異于看本書、做道菜,完全變成了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也正是這種自然讓我們深深感動,將簡單事做好一次容易,但將簡單事做好三十年太難。當問及李健對于水產行業的感受時,他微笑著說:“其實還是‘責任’這個詞較貼切。”上世紀80年代初,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還是一件新鮮事,老百姓還沒有掌握相關技術,李健跟隨黃海所的趙法箴、金文燦等老專家常年在試驗點工作,指導養殖戶養殖對蝦。“看到養殖對蝦的豐收,分享漁民增收的喜悅,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實現了”,李健對我們說。責任二字涵蓋了他對水產行業的熱愛,也讓我們找到了他三十年如一日堅守的源頭。
李健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去描述水產養殖,并不是說明它是一門簡單的技藝,相反,它是一條風險高、難度大、挑戰性強的道路。每一項技術的突破,從提出問題和主攻方向,到科研攻關,到反復試驗示范,再到大面積推廣和完善,往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波折甚至危機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對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極大考驗。1993年對蝦白斑病暴發,對蝦養殖行業遭到重創,全國對蝦養殖產量由22萬噸降低到了6萬多噸。很多蝦戶放棄養蝦,也有不少數的科研工作者轉向了其他研究方向。在對蝦養殖的生死存亡之秋,李健帶領著他的團隊積極應對這場危機,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發現疾病傳播與當時蝦池的結構有關,李健發明了“半地下池保溫大棚對蝦養殖”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有效減少了疾病的發生,降低了對蝦的死亡率,還使廢水得以循壞利用,節約環保。這種新技術通過推廣示范,后來又被其他地區紛紛效仿,發展成為現在的工廠化養殖方式,推動了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回憶起當年的成就,李健頗有感慨,他認為,這些成就是團隊的成就,是趙發箴院士等精心指導的結果,產學研合作為社會創造價值是科研的最終目的,產業的發展是對整個團隊工作的認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蝦養殖在我國已大規模養殖,但對蝦育種一直是產業鏈條中的一個短板。“那時有很多商販把我們自己養殖的對蝦說成是日本對蝦或者南美對蝦出售,就是因為我國培育的品種并不夠優良。”經過重重攻關,2003年我國第一個人工選育的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誕生,這是李健和王清印研究員等人多年科研成果的結晶。從放苗、投餌、換水到疾病防治,各個環節的一線研究李健都親自把關,那時的他日夜兼程往返于日照試驗基地和各重點對蝦養殖區,終日的苦累終于換來了新品種的誕生。“黃海1號”首先在山東周邊的養殖場試點推廣,新品種對蝦個體大、品質好,受到我國北方沿海漁民熱烈歡迎,200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主導推廣品種,很快在黃渤海沿海大規模推廣,養殖面積達30萬畝以上,產值超過15億元。研究成果“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黃海1號”的成功培育可以說是我國水產行業的一個傳奇,后來團隊又先后培育出了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中國對蝦“黃海3號”等優良品種,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如今的水產行業的科技進步與其他領域一樣,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幾十年前的簡單對蝦養殖,畝產僅僅在幾十斤,蝦苗死亡率很高。而如今畝產幾千斤一點都不成問題,而且這個產量還在增長”,李健用簡單的單位畝產來形容當下水產行業的發展速度。生產的迅猛發展對學術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健同時也表示:“我們現在做的還是不夠好,很多新技術的利用十分有限,養殖病害的控制、質量安全保障等問題還有待解決,工業化養殖模式還需繼續構建,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還需深入研究。”李健的話中隱含著不小的壓力,但他仍對水產科研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挑戰是存在的,這是時代在催促我們進步,我們要善于發現挑戰中蘊藏的機遇,變被動為主動,更好地為養殖產業服務。”
“選擇事業有的時候真的很像談感情,有人是一見鐘情,更多的人是接觸了久了以后才產生了感情。有了感情,有了婚姻,有了家,就有了責任,開始靠的是興趣和新鮮感,到了后面就變成了一種信仰,其實就是一種使命了”,李健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述了他的水產人生。他與水產事業并肩走過了30年的光陰,不論成功或挫折,他都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了這種似友誼又似婚姻的責任,為年輕學子擇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