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達人林瑞強
我1992年開始養蝦,這幾年福建、廣東、海南的養蝦老板先后請我去做技術顧問,下面我把這些年的一些養蝦體會以及到外地看到的一些好的做法跟各位養蝦同行交流一下。
養蝦長期以來有兩個問題一直搞不清楚,第一是成功率低,每年成功率老是徘徊在30~60%之間,多數年份是在40%左右;第二是模式難以復制,往往按照上一年成功的模式或方法去做行不通。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思路問題,是我們養蝦思路不夠清晰,管理工作跟不上,管理滯后,具體說是我們對蝦病以及水質惡化的防控沒有做到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預防方面不夠連貫,斷斷續續,沒有建立從源頭抓起并貫穿養蝦全過程的預防思路,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者有時抓有時不抓,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二是在處理問題方面不夠及時,沒有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因為蝦病或者水質惡化都有一個逐漸變化過程,所以不論是對于蝦病還是對于水質惡化,如果等到嚴重或晚期才引起重視才急急忙忙去處理,誰都沒有辦法。本來養蝦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但長期以來由于思路不對,方法不對,結果走了許多彎路,甚至有的付出了慘重代價。思路決定操作,思路決定成敗。
思路存在的問題主要是3個方面
1 系統指系統掌握養蝦技術
養蝦要經過很多環節,例如曬塘、納水、水體消毒、解毒、放苗、投喂等,也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蝦苗質量、蝦塘條件、季節天氣、水質、飼料、蝦藥、管理等,這些環節和這些方面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構成一個養蝦整體。養蝦無小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養蝦每做任何一項工作都要從整體去考慮,同樣不論任何一個環節或者任何一個方面出了問題,都不能夠局限在這些問題上,因為這樣往往治標不治本,容易反復,必須要全面分析,看看與哪個環節或者與哪個方面有聯系,弄清楚源頭在哪里,然后采取綜合性措施,才能夠標本兼治。養蝦僅僅掌握某些環節的技術或者僅僅掌握某些方面的技術是不夠的。系統掌握養蝦技術是養蝦的基本功,統攬全局是養蝦的特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于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糊糊涂涂養蝦。
2 重點指分清主次,綱舉目張
養蝦重點指蝦苗、季節、蝦塘、水質、防病五個方面。
2.1 蝦苗要把握好三點:第一,選擇健康蝦苗。雖然至今仍沒有辦法分辨一代苗、二代苗和普通苗的區別,但蝦苗是否健康則很容易辨別,只要用瓢舀面上的水一看便知了,如果舀不到苗或只舀到1~2尾特別小的,說明該池苗健康,如果舀到4~5尾,說明投放之后成活率不會達到50%,如果超過10條則沒有任何養的價值。這是因為不論是苗場或蝦塘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健康的蝦或蝦苗是不會浮在水面上的,凡是浮在水面上的蝦苗百分之百是有病的。其次健康蝦苗呈肉色,體色一致,如果摻雜有淡紅色,說明有問題了。如果畸形,說明是高溫苗。
第二,投放蝦苗要盡量做到讓蝦塘水質與蝦苗池相一致,尤其是鹽度、溫度、pH值,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提前在蝦苗場進行調節適應。由于pH值隨著肥水而升高,而肥水會使蝦塘的pH值與蝦苗池相差太大,所以不主張肥水放苗。雖然放苗之后蝦塘水質也會逐漸變肥并持續到養蝦結束,使肥水前期pH值維持在8.9~9.4,肥水后期維持在8.7~8.9,但由于所放蝦苗已經有了一個逐漸適應過程,所以不會對蝦的生長構成危害。雖然同樣是肥水,同樣是pH值偏高,但蝦苗是否經過逐漸適應的過程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沒有經過逐漸適應過程就容易引發蝦病,如果經過逐漸適應過程就會沒事。過去海南蝦農也和我們一樣肥水放苗,但近幾年很多人改為清水放苗,結果40d內出問題明顯減少,這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第三是掌握好放苗密度。放苗密度與水質有直接因果關系,即放苗密度越大水質調控難度就越大。一般土池每畝放苗1.5萬~5萬尾,高位池7萬~30萬尾。同一類蝦塘放苗密度差別那么大,是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選擇放苗多少最后是由個人蝦塘條件以及個人掌控水質的能力來考慮確定的。買蝦苗要改變過去當天看苗當天出苗的習慣,要改為提前了解,提前定苗,提前適應。如果沒有提前一些時間,蝦苗場做出來的苗不可能個個蝦塘都適合。由于養蝦有風險,所以要多一點可控,少一點僥幸。
2.2 季節指要按季節來放苗。南美白對蝦屬于熱帶蝦,水溫低于18℃不攝食,水溫長時間低于12℃會凍死。按照季節放苗或旱造適當推后放苗是有效降低養蝦風險的辦法。反季節放苗必須具備加溫或者保溫條件,但如果水溫不是很低,對于背風處的蝦塘可以通過添水抬高水位或年底放苗之后不喂飼料,讓蝦苗潛伏沙泥,待來年水溫升高才開始投喂等抗寒辦法來增加養殖時間。養蝦不要貪每年養多少造,而是立足于養好第一造,然后才考慮兼顧第二造,如果第二造時間仍然充裕,即如果能夠趕在8月中旬之前投放蝦苗,則放苗密度可以按照第一造的密度來投放,但如果是在超過8月中旬之后放苗密度就不能夠按照了,只能夠放疏一點,因為這時天氣轉冷,生長期縮短,如果繼續按照第一造的密度肯定長不大,蝦長不大,往往意味著養殖失敗。
2.3 蝦塘
養蝦最重要是蝦苗質量,其次是蝦塘條件,如果蝦塘條件好,即使養蝦技術差一些,也能夠輕易養成功,如果蝦塘條件不好,再好的技術也沒有辦法。養蝦大塘不如小塘,淺水塘不如深水塘,下游塘不如上游塘,距離海邊近的塘不如距離海邊遠的塘,海泥堤的塘不如山泥堤的塘,泥沙底質的塘不如石底塘,底質好的塘新塘好養,底質差的塘舊塘好養,蝦塘非常講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建蝦塘,也不是什么塘都可以養蝦。真正的養蝦高手都是看塘來養蝦的,并不是千般一律,因為蝦塘與水質一樣,每口塘之間永遠都存在差別。
2.4 水質
養蝦先養水,養蝦首先要把水環境搞好。養蝦過程實際就是污染過程,雖然養蝦后期水污染程度遠遠比前期嚴重,但后期反而很少出問題,說明南美白對蝦對污染水質適應能力比較強,但前提必須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所以養水關鍵在前期,最關鍵是投放蝦苗時的水質,要求投放蝦苗的水位達到90cm以上,要提前把蝦苗場的鹽度、水溫、pH值調到與蝦塘相一致。
其次要特別注意預防缺氧,因為有時候缺氧與蝦多少或蝦大小是無關的,如果藻類太濃、微生物太多、底質太臟也會引起缺氧,去年3月我在海南曾親眼目睹一個8畝高位池的缺氧情況,該蝦場老板臨時用蝦池用來養輪蟲喂石斑魚苗,池里面有大約1kg大蝦,是上一年剩下來的,由于當晚值班人員忘記開增氧機,結果第2d早上所剩下來的這幾十支大蝦全部浮頭,輪蟲死光,這一缺氧不但造成老板自己的輪蟲全部損失,而且光是要另外買輪蟲就花了1萬多元。這個例子說明即使蝦很少,即使沒有蝦,但如果藻類太濃,或者輪蟲等微生物太多,或者底質太臟,也照樣會缺氧。過去我們往往放蝦苗之后,認為蝦苗太小不會缺氧,只顧不斷施肥肥水,忽視了肥水也會造成下半夜缺氧,致使蝦苗長期處于缺氧或亞缺氧狀態,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發展到最后成為重病大病,造成養蝦失敗。所謂養水實質就是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來調控溶解氧、使得水體的溶解氧保持充足穩定,如果養蝦水體沒有充足溶解氧,就如同死水臭水。
2.5 防病
嚴重的蝦病是很難治好的,但輕微蝦病完全可以治好。以往我們的辦法是通過巡塘發現水面有病蝦才去治療,這個辦法十之八九治不好,因為這個時候蝦病已經十分嚴重,已經晚期了。海南有的蝦農在蝦塘中間放兩個空繒,每天早晚扯上來看一看是否有死蝦,這個辦法雖然比過去的老辦法發現病蝦要早2~3d,但仍然太遲,仍然是比較被動。解決辦法就是把防治工作繼續前移,即在蝦病剛剛發生的時候就馬上發現馬上用藥,化被動為主動,做法是從投放蝦苗第10d開始每天定時定點用小網兜撈蝦看體色(如果是土塘要提前在檢查點做1~2m水泥護坡,這樣才能夠快速刮到蝦),如果蝦體色一致都是肉色,說明健康,如果摻雜有不同顏色,或微紅或黃腮或黑斑,說明有問題,必須立即用藥,一般3~4d就能治好。
3 動態
指動態管理水質。由于蝦塘的水質存在藻類,存在有機質、微生物、溶解氧等等,所以水質每天都隨著天氣而變化,隨著晝夜、溶解氧、水肥瘦而變化。變化是每天水質的常態,變化是每天水質的真實情況,必須每天都要關注,并根據每天水質的變化情況來決定是否采取措施。所謂動態管理水質就是從每天水質變化的實際出發來進行管理水質,把不斷變化的水質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
水質變化比較復雜,涉及到天氣、水肥瘦、藻類、水色、pH值、底質、微生物、溶解氧、氨氮等等,但水質變化也是有規律的,首先水質、溶解氧與底質三者關系密不可分,即一好俱好,一差俱差,其中對蝦的影響最大最快的是溶解氧,如果是高位池往往停電1h蝦就會浮頭,所以管理水質只要抓住溶解氧這個關鍵點就會變得簡單很多。對于蝦缺氧浮頭人人都知道情況緊急需要馬上處理,但對于平時水色較差又尚未達到蝦浮頭的亞缺氧狀況則往往容易忽視,而事實上大多數蝦病都是因為長時間的亞缺氧環境所造成的,所以平時的管理只有注意到對亞缺氧的覺察和及時處理才是抓到點子上。由于亞缺氧會影響到水色,所以可以通過觀察水色來掌控,例如水色變暗、變黑、發臭、水色分層、混濁、以及飼料臺及繩索(水浸部分)遍布黏滑淤泥等等,這些都是程度不同地表明底層缺氧,盡管還未達到蝦浮頭的程度,但如果疏忽了,多則8~10d,少則5~6d,就會出問題。亞缺氧意味著底質差水質差,意味著有害物質大量增加,意味著蝦處于應激或掙扎狀態,所以處理亞缺氧問題,除了及時增氧之外,還必須同時采取減料、解毒、抗應激、增加營養等綜合性措施。在缺氧狀況尚未緩解之前,任何能夠引起應激或增加溶解氧消耗的措施,例如大量換水、消毒或使用芽孢桿菌等都是不適宜的。亞缺氧說到底是水環境出了問題,造成亞缺氧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曬塘或清理塘底不徹底,或投放蝦苗太密,或殘餌及死藻大量積累,或下半夜增氧措施沒有靈活變通,或輪蟲大量繁殖,或高溫天氣、或水位太淺造成晝夜溫差泛底等,所以防范工作要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不同措施。
其次水質變化都有一個能夠掌控的逐漸發展過程,例如每一次施肥都會使得pH值先升后降,讓透明度先降低后升高,我們通過掌握這個規律酌情調整施肥量來控制pH值峰值或者控制透明度,也可以根據pH值的下降情況酌情追肥來避免倒藻。又例如下雨天水會分層,東風天會泛底,如果天氣好藻類以及微生物大量繁殖也容易造成晚上溶解氧不足,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
每天關注水質變化,做到日常管理與水質變化保持一致是養蝦的主要工作,包括增氧、喂料、用藥等等都是根據水質變化以及結合蝦活動情況等綜合分析來作出決定的,如增氧措施或增氧力度要與天氣相適應,要與透明度相適應,要與pH值、水色等相適應,每天喂料也要視飼料臺餌料是否吃完,蝦殼多少、以及天氣、水色、透明度等來酌情調整。用藥也是視水色情況來確定,如使用漂白粉,若按照說明書的使用量就是消毒,會使水色變清,但若按照消毒使用量的1/4~1/6投放,則能使水色變清簡、變活爽。如適量使用光合細菌能對蝦塘生態循環起到顯著作用,但如果投多了反而會抑制藻類使水色變清對生態循環起損害作用。如芽孢桿菌只能在水色好的情況下使用,水色不好不要使用。
自制發酵生物餌料開封后最好當天用完不要超過2d,否則也會污染水質等等,說明養蝦每天掌握水質變化情況非常重要,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看清楚了就不會走錯,就等于掌握每天養蝦管理的主動權。通過每天巡塘看水色是了解掌握水質變化最直接最簡便的辦法,因為每天的水色會隨著水質變化而變化,水色看似很簡單但又很難說得清楚,例如黃綠色或者茶褐色,每一種水色都可以細分出無數種,是語言及文字無法抵達的,只有每天巡塘看到了才能清楚,正因為這樣,所以養蝦用電話遙控指揮很難行得通。
養蝦沒有不變的水質,沒有不變的模式,而是一口塘一種水質,一口塘一種養法,一口塘一種模式,即使同一口塘但不同年份水質也不相同,所以每年的養法或模式自然也不相同。養蝦每口塘每年的具體情況是獨特而無法復制的,原理以及動態管理是永遠不變的。養蝦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動態管理來駕馭養蝦局面。
動態管理雖然主要是指水質,但實際上并不僅僅局限于水質,還包括養蝦需要靈活變通的方方面面,所以動態管理不但是適應變化后新情況的需要,而且也是對養蝦人員的素質要求,因為動態管理是對養蝦經驗或養蝦知識的積累以及靈活運用,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動態管理就無從談起,所以并不是什么人都適合養蝦。
綜上所述,如果把曾經成功的養蝦模式照搬復制是行不通的,因為每年情況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任何成功模式或經驗只能參考而不能夠照搬,至于長期以來養殖成功率低是由于在以上3個方面重視不夠,致使在管理上存在盲區或死角。
系統掌握養蝦技術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基礎,如果基礎不扎實,對養蝦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就難以作出反映或判斷。如果抓不住重點或不善于動態管理,就會處處被動,窮于應付,治標不治本,失敗了也不知道為什么。所以盡管年年養蝦,但由于思路不清晰,沒有管到點子上,即使養了多少年仍然發不了財。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在今后的養蝦當中重視這3個方面,做到思路與實際相吻合,做到明明白白養蝦,那么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