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大棚上,披著銀光閃爍的光伏電板;大棚內,是基于物聯網技術和水循環處理的高密度綠色漁業養殖。9月16日,走進位于沿海經濟區方東墾區的“智慧漁光”項目區,融“新能源”“新漁業”于一體的“雙新”產業令記者大開眼界。
躬耕海邊“捕光”、養魚的是三位留美博士:在自動補償精密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楊言華,軟件及信息應用領域的杰出專家葉林,在先進陶瓷領域具有超過10年研發和產業化經驗的劉先兵。他們都是弶港漁民的兒子,對大海、對家鄉,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結。前兩年,東臺沿海“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賺足了眼球,也引起三位博士的高度關注。三個人優勢互補,創辦江蘇昀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黃海之濱點亮了“智慧漁光”。去年歲末,一期工程62棟高效漁業養殖光伏大棚及配套設施全面建成,6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今年5月,先期完成的高效工廠化設施漁業示范大棚首期投放鰻苗。目前,運營情況良好。
走進“漁光大棚”,記者見識到了不一樣的養魚方式。
兩棟相連的大棚之間,是一間面積不大卻很精致的控制室。監控屏上,實時顯示大棚內水處理及養殖池內的各項指標。當班員工陳玉龍告訴記者,他的任務就是及時記下水位、PH值、溫度和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含量等數據,并相應作出修正或調整。大棚養殖區內,12個高高架起的不銹鋼養殖池里,游曳著一條條手指粗細的鰻魚。養殖池連著水處理系統循環往復,水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大棚左側角落里的幾個看上去不起眼的裝置起著特別的功效:一只流線體的藍色“大瓶子”是氧氣發生裝置;兩只方方的“盒子”分別是水溫調節裝置和殺菌處理裝置。
楊言華介紹,蘇北地區鰻魚生長期大約需要一年半時間,在“漁光”大棚內,生長期只需要8個月左右,而且飼料轉換率較之普通養殖要提高50%以上。他測算,一棟“漁光”大棚投資約需250萬元,剔除各類支出,養殖鰻魚年收入在300萬元左右。此外,一期工程光伏電站年均發電2415萬度。
按計劃,昀匯“智慧漁光”項目最終將建成1000棟光伏大棚,進行魚類、蝦類、蟹類及藻類的育苗、育種和養殖等。眼下,三位博士正謀劃著采用“眾籌”模式,通過示范引導,帶動父老鄉親參與,讓“智慧漁光”成為全弶港人共有的“聚寶盆”、共同的大產業。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