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能走到今天,和這家企業的靈魂人物——薛華,分不開。海大董事長薛華在外界眼中很神秘,因為他很少拋頭露面,行為低調。但在員工看來,他愛崗敬業,極富個人魅力,又很有親和力,經常和下面員工打籃球,經常和下面員工合照,沒有一點“大老板”的架子;這位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依然保持著創業者的謙卑和進取。
海大內部員工經常說薛華經常加班吃盒飯,記者就在采訪過程和他吃了一頓盒飯。當天是星期六,薛華剛和下面分子公司總經理談完明年的規劃,然后抽空和記者從早上10點50分聊到下午3點多,期間遇到午飯時間,為了節省更多時間跟他交流,我們就在海大總部小會議室里面一邊吃盒飯一邊采訪。
“做企業是我的興趣,我樂在其中;雖然忙,但不覺得累。而且,海大的發展愿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農牧企業,這可能在我手上完成,也可能需要幾代人來實現,沒理由松懈。”4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薛華沒有太多的華麗語言,但是他的思想充滿著張力與魄力,以及宏偉的目標;他對于行業和企業的理解,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上的維度都非常清晰而深刻。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海大在外界形象中是多面的,所以記者在敘述時也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試圖原汁原味地還原最真實的薛華和他的海大。對于過去一年海大業績的飆升以及外界的種種評價,薛華是如何思考的?薛華怎么看的?以后海大將怎樣發展?
談高速發展:“未來5-10年是海大黃金發展期”
《農財寶典》:2015年海大的業績情況如何?在行業發展減緩的背景下,海大業績逆勢飄紅的原因是什么?
薛華:2015年海大飼料銷量六百多萬噸,同比2014年增加近100萬噸;其中水產、豬料比2014年微增,禽料增長比較大,因為全國水產料和豬料總量是下滑的。此外,種苗、動保和養殖板塊都獲得較好的增長。
2015年海大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整體競爭優勢得到體現:
其一,產品力的提升。2015年海大的采購+研發帶來了產品質量的提升,高質高價的產品性價比獲得養殖戶認可。
其二,海大服務的價值得到了體現,通過服務團隊服務能力的提升,加上種苗、動保、飼料等各個環節有力地提高了養殖戶綜合養殖效益。
其三,海大豬雞鴨魚蝦各條線專業化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和惡劣的養殖環境下,各條線相互支撐,使公司具備了較強的綜合競爭能力。
市場競爭會越來越簡單,就是產品+服務,營銷的空間將越來越小。禽料就是一個典型,禽料到了真正拼刺刀階段,沒有半點虛的東西;一個是養殖戶的認知清晰,能清楚地識別出產品的性價比;一個是你公司還要賺錢,那你必須要有研發、非常高效的內部運營、很好的聯動機制與市場反應速度、采購優勢,因為飼料利潤越快越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般飼料廠無法做禽料。
未來的飼料競爭都會回歸這上面,不管魚蝦還是豬料,隨著養殖戶的變化,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認知飼料的性價比,以后比拼的是企業的后臺,不是像今天市場營銷聲勢這么大,純粹靠營銷的企業會越來越困難,一定比拼的是企業整體運營能力,專業化能力。未來對于海大,飼料空間很大,未來5-10年是海大的黃金發展期,這期間我們還會以飼料為主。
《農財寶典》:不像以前的快速發展,現在飼料市場增長緩慢、競爭激烈,為什么對海大的空間還很大?為什么認為是海大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薛華:關鍵你怎么看。2000年時候,我們開始介入飼料,當時大家覺得飼料增長很快;當從另一個層面看,1998年整個中國飼料市場總量5600多萬噸,那時大家好像都覺得該做飼料,因為增長很快,那是沒錯的。但是說今天飼料難做了,那你說今天有多少市場容量呢? 近2億噸。實際上飼料市場翻了幾倍,空間大了很多。
那我們為什么說空間很大呢?因為今天格局在變化,非常多企業已不適合做這個行業了,因為它的競爭力不夠,市場已經變了。不像以前簡單的有一個點上的突破就可以發展,海大當時也這樣。1998年我創業,沒有資本,但是有一點技術,就起來了。但是放在今天,我不會去創業了,今天有技術沒用,可能起不起來,你可能需要非常全面的資源、技術、團隊、資本、市場的敏感性等等各個要素,因為今天市場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飼料未來幾年對不同企業呈現不同的機會,那對于今天的海大在這個節點上,就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我們已具備初步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以前市場雖然增長快,但飼料盤子小;雖然現在飼料增長緩慢,但空間大;同時進入了整合階段,對有競爭力、創新能力的企業都是黃金發展機會,不僅僅是海大。
談飼企競爭:“飼料競爭還不夠激烈”
《農財寶典》:今天市場環境確實變了,養殖業從難養到難賣的過程,你們怎么擴大市場占有率?
薛華:現在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站在飼料角度看,不管是賣魚難還是飼料總量下滑,它帶來的是競爭更加激烈,但這近2億噸飼料的量還是要用下去的;就是客戶選擇更加苛刻,那客戶的選擇就變得很關鍵。
以前競爭不怎么激烈,行業也一直在發展,可能代表著用什么飼料養殖都可以賺錢,什么公司都可以取得發展。
那今天可能不一樣,我們談得是終端的變化,供求關系的變化,行業處于停滯或下滑;這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個時候競爭態勢發生了變化,對于有些企業可能很困難或退出,但對于某些企業面臨的就是我們所講的黃金發展機會。
《農財寶典》:您怎么看如今飼料企業的競爭?
薛華:專業化能力很重要,專業做好一件事,就有很大的空間。大家覺得飼料行業競爭很激烈,但競爭哪里激烈啊?你跟其他產業比,飼料競爭其實不激烈。
競爭激烈的行業都有共同點,比如像家電行業,集中度高、毛利低,只剩下幾家企業了;像富士康等傳統制造業的毛利只有3%-4%,它也能持續發展。但是現在飼料行業這么分散,這么大的容量,毛利這么高,飼料毛利還有百分之十幾。雙胞胎豬料第一,但是才占市場百分之幾的比例,海大600多萬噸總量也才3%。這個怎么能叫激烈啊?這里面的空間是巨大的。如果飼料都做不好,做產業鏈延伸,戰略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往下一步看,我們的信心越來越足,不管是魚蝦還是豬雞鴨,重點我們會調整一些節奏。為什么我們對飼料板塊越來越有信心?是因我們的平臺優勢很明顯,包括研發、采購、信息化、財務、運營等,這些平臺在這三年的進步非常大。如果你有這種平臺優勢,就不會像以前妥協一些東西,因為市場端變得比較簡單,平臺就變得很關鍵。
現在整個海大有平臺支撐,有了整體性,加上對一線的重視,這個過程依靠的是整體發揮,有了平臺與體系的支撐,換了誰都可以。行業強人時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行業也不會因為一個人把一片天撐起來,現在行業進入平臺階段。
談飼料降價:“不是針對企業,只是經營結構性的調整”
《農財寶典》:2015年海大給業界的印象,除了突飛猛進的業績,就是飼料價格戰。無論是水產還是畜禽市場,海大都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引起外界高度關注。為什么2015年海大的飼料能夠不斷降價?以后海大飼料還會不斷降價嗎?
薛華:2015年不降價是沒有道理的。你看原料價格降了多少?飼料價格才降了多少?實際上2015年我們在廣東降少了,至少還要降兩次,飼料降價還不夠徹底。因為在競爭激烈程度加劇的背景下,2015年很多公司毛利率都提升了,這是不合理的。
這對養殖戶是不公平的。魚價那么低,養殖戶都在虧,飼料毛利還在提升,這是不正常的。禽料我們是隨著原料降而降而已,保持合理的利潤就行。原料價格降了,我就會往下降,不會多賺錢。原料降價,飼料價格不降,這是殺雞取卵的事。我們在華中、華東市場降價就很堅決,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除了原料原因,還有海大產品結構的優勢。我們豬料利潤不錯,100萬噸只是集中在幾個區;禽料也是有盈利能力的,賺錢也很輕松;魚料的結構也比別人都要好,海大200多萬噸水產料,顆粒料比例不大,特種料就有90多萬噸,其中蝦蟹料36萬噸、特種魚料近30萬噸、普通膨化料近30萬噸,所以結構上優勢很明顯,海大在豬雞鴨魚蝦的盈利都是很強的,都有盈利能力。
還有一個特點是海大600多萬噸飼料都集中在幾個區而已,不像其他大型集團那么分散,尤其是華南華中兩個區域很強,我單廠規模比別人大很多。海大飼料工廠基地不到50家,按照2015年的銷量,我單廠規模比本地廠要大2-3倍。所以海大效率高,整體費用看起來高,但實際上是低的,很多工廠總經理是管10-20萬噸以上的,其他公司工廠可能只有5-8萬噸。
我們更看重客戶對我們的評價和聲音,你說做企業講良心也行,講持續發展也行。如果養殖戶不賺錢,你明年還怎么搞?飼料行業未來發展利潤肯定越來越薄,飼料不可能高利潤,以后行業降價肯定還會越來越多。
《農財寶典》:在2015年的飼料降價潮中,海大在珠海海鱸市場的降價最受關注,外界很關注海大和粵海的博弈;有人說,下一步你們要重點做金鯧魚料?
薛華:這些年海大經營層面的策略有些調整,但并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企業;是基于我們對行業發展變化趨勢的判斷,所以對水產料做了一些結構性的調整。2015年海大海鱸銷量7萬噸,生魚料也是7萬噸,特種料增長比較快。
海大2014年開始重視特種料,也是基于行業變化的這種判斷,還是比較準的。就是說,未來常規魚料總量會下降,發展會出現問題;這幾年我們注重數據的采集,從放苗量到消費量等等做一些跟蹤,可以看到未來幾年,特種料的發展會比較快,現在整個消費層面發生了很多變化,特種魚逐漸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上。
比如說在北方陜西、山西那些縣級市場已經有活蝦、桂花魚、加州鱸、海鱸等,再結合下面一些消費習慣,縣級市場里請客吃飯上一盤蝦一條魚是很常見的,所以看到特種魚消費量會呈現比較大的增長趨勢。
由于技術進步,像海鱸、生魚、加州鱸等養殖成本已經降下去了,那么當消費價格不那么高,消費量就會起來,餐桌上一條海鱸和上一條草魚是完全不同的消費感受。我們逐步做石斑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幾年我們對水產的判斷,總量會維持,但結構會發生改變,特種魚的量會增長比較快,代替一些常規品種。
因此,這兩年海大策略的調整并不是針對哪些企業,因為我們特種料不僅僅在廣東,去年各個大區都專門成立團隊做特種料,華中進展也很快,2年時間從沒有到銷量3萬噸;華東已經做到8萬噸。
所以競爭并不是針對某個特定企業,是養殖端和消費端的變化帶來了經營策略的調整;加上海鱸市場就在家門口,這么大的市場沒有理由不做啊。更多還是根據戰略層面來決定我們要做什么料。這幾年還會在特種料上投入比較大的力度,因為特種料盈利比較好,而且市場還在發展階段。
《農財寶典》:對于海大的降價,業內褒貶不一;有人說,海大是價格屠夫;您怎么看?
薛華:2015年不降價是不行的,原料價格下降了那么多,飼料企業的毛利率還不斷往上增長,這是不合理的。
我覺得不用看別人怎么看我們,包括我們的業務模式,我認為是對的。比如我們做終端客戶,做服務,做調水,雖然前兩年有人質疑我們是偽服務,但我這種作法是引導行業往前走的,是對的;只是我們自己沒做好,但堅持做那我就會做好的啊。
這需要過程,我們本身也在調整,因為這是新東西新模式,早期做很有效,前兩年出現問題,那里面的問題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需要時間去調整它。
一個企業很難贏得所有人認同。如果我越做越差,那代表是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你越質疑我,我的進展越順,我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強,那別人就要反思了。我認為,我們做服務是價值的,是引領行業往前走的。你越認為我們沒價值,我越要求堅持去做。
包括這幾年,有些企業一直在重點盯著我們的人,一方面我會有壓力,一方面我要感謝他,因為我會更加重視團隊建設。別人帶給我們的壓力,都是在促進海大的進步;我不反思是我的問題,不是人家的問題。
經過這兩年的調整下來,我們的核心團隊基本穩定。下一步我們將改變考核機制,加強團隊建設,全面提升團隊的收入水平。之前我沒注意這些,感覺很好,但后來發生問題,才發現你的激勵是不到位的,這些人的重要性是你沒發現的。所以通過這些事來幫我建體系,我要感謝對手。
談同行關系:“我們需要反思,但不希望外界過度解讀海大”
《農財寶典》:五年前,您就提出了海大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在2015年年初,您再次提出海大未來5-10年的規劃,這5年前和5年后,您重新做出了一些規劃調整,比如將1000萬噸銷量目標延后了;總體而言,海大的優勢和學習力很明顯,但您怎么看海大和個人的一些短板?
薛華:2017年海大1000萬噸飼料銷售目標是沒變更的。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調整中,問題年年有,短板也都會有。
我們經常溝通交流短板,關鍵還是自我認知。就是說我們有成績,但是也要看到問題,更多的具體問題,比如某一年的問題,某一個區域的問題,這些要看清楚它,然后調整它。至于說海大現在有沒有最根本的問題,我也在想,要盡量避免這樣根本性的問題。
但是從大的層面看,農牧行業的機會太好了。關鍵是我們怎么去成長,去構建自己的優勢。
《農財寶典》:5年前和5年后,除了快速增長的業績和規模發生了很大變化外,海大在行業的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海大的快速崛起,業界也一直褒貶不一,您怎么看這種變化?怎么處理同行關系?
薛華:我們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基本的東西一直是沒變的,包括海大戰略、客戶價值的堅守、專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團隊價值等。在發展過程之中,海大給同行帶來了一些壓力,同時同行的發展也讓我們本身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這就是市場競爭的特點,有競爭壓力才能進步。我們在面對壓力的同時,學會了怎么面對壓力;更重要的是把外部壓力變成內部動力,促進團隊的成長。
競爭過程中,事實上我們非常尊重同行,海大的發展也是起源于對同行的學習。
首先,從經營層面看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對增量目標的實現,我覺得這些競爭的策略是必要的,因為我要發展。不過,我們也要一些反思,不能過于盲目和樂觀。
對于市場上的做法我們一直強調要有底線,我們絕對不允許去惡意搞別人,市場上可以真刀真槍的斗;但是降價我是問心無愧的,我能降是因為我有空間啊。但市場上不能去詆毀別人,不能惡意攻擊別人,我們對這個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當然,我們不希望同行錯誤理解,過度解讀海大。我覺得,企業發展的階段,很難讓所有人都認可你,但是客戶的認可和內部團隊對公司的認可,這些是需要海大越來越強化的。
談飼料企業未來競爭:“規模是第一道門檻”
《農財寶典》:海大的產品線很綜合,包括豬雞鴨魚蝦,在一個細分領域還沒做到市場率最高的時候就馬上進入其他領域,比如10年前海大水產料高歌猛進的時候,但是已經開始做雞鴨料,后來又布局豬料再到如今養豬,您是怎么考慮的?
薛華:這個要看企業目標是怎么定的。包括對未來行業競爭的預判,不同企業選擇的戰略是有差異性的,因為對競爭認知的角度不一樣。
我們看到飼料整體的競爭會越來越加劇,未來整合趨勢是必然階段。飼料企業從一萬家到六千家,這個過程競爭是必然的,競爭是越來越激烈,高度激烈。那這種認知要有統一的思維,啟發大家討論是不是這樣?各個產品線競爭也會越來激烈,所以單產品線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是第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
另一個角度,未來飼料的競爭,企業規模會成為第一道門檻。飼料不可能有高毛利,高毛利是短暫的,經過充分的競爭后,高毛利都會被打下來,所以這個角度看,產能利用率也是第一道門檻;比如說你的產能10萬噸,但一年只做了3萬噸,那你肯定是低效率的,肯定是虧本的,那你單一產品線在未來的競爭態勢中會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海大2005-2006年就開始調整,當水產料的量上來后,我們馬上進入畜禽料,當時禽料是最容易突破的,所以我們選擇先做禽料,然后2010年的時候禽料銷量上來以后,我們又覺得豬料是很核心的一塊,所以又開始做豬料,這些調整都是基于未來的判斷。
《農財寶典》:2015年的水產市場十分熱鬧,您怎么看待如今水產行業的競爭?近年,海大的重心逐漸向畜牧板塊傾斜,水產和畜牧行業之間的競爭有何不同?未來農牧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薛華:未來飼料企業的競爭,規模肯定是第一道門檻。如果海大的戰略里面我不調整,如果2006年海大只做水產企業,今天水產規模可能會大一些,可能做到300萬噸,但是再往上走也很難,因為水產市場容量只占飼料總量的10%。不過我們水產是相對聚焦的,主要是華南華中華東三個區,當這三個區海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0%的時候,要往上走的代價會很大;會發生很多沖突,包括渠道,因為現在水產行業還是渠道為主的一個階段,渠道掌控銷量的階段,你布點越密,管理付出的代價越大。
那海大為什么做幾次調整做綜合性經營就是因為這樣。不過未來水產還會有變化,比如說現在體系優勢不明顯的時候,我不會硬打它;但隨著養殖戶的變化,隨著未來種苗板塊的崛起,會有一些新的做法,那我就會追求高占比,所以水產料我們也在看。
現在競爭越來越強調系統能力,僅僅依靠單產品競爭的企業很難走得更遠。這幾年海大注重平臺的建設,系統機制上做了一些調整。海大管理是比較扁平的,對一線相對放權,特別是對市場放權。集團層面一直在強調平臺建設,平臺包括幾個大的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信息化中心、人力資源中心、財務中心,這些中心都是非常關鍵的,它背后是專業能力的支持,全面支撐各個一線。
這個層面也是我親自在抓的,所以日常圍繞中心我會有很多業務的溝通,因為我比他們更了解一線,會有直接的要求。所以對中心建設,需要花很多精力。那更多的方式通過開會解決,對一線的指揮,我也是直接參與指揮的,比如某些市場怎么做怎么定,某些階段有什么問題,這也需要他們定期回來溝通,所以我的工作涵蓋了整個公司的業務,我重點抓的是研發和市場,所以工作量會多一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