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品無論在生產、貿易和消費上都是世界最大的國家,發展至今我們所面臨的局面則是國際上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那么中國漁業的轉型和升級,已經成為我們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中國漁業在未來幾年中的主旋律都將是轉型和升級,因此,了解轉型升級的動力和選擇,以及可持續升級的導向至關重要。
從漁業生產的情況來看:中國的捕撈業連續多年已經處于一種零增長的狀態,水產養殖發展到現在也是處于一種飽和的狀態。加工業,包括出口貿易,增速明顯變緩,實際上中國漁業發展到現在是由量變向質變的轉移。但是通過這個質變,產業將達到更好的增值方式。中國未來GDP的增長,特別是漁業GDP的增長是由質變來決定的轉變,從水產品貿易來看,中國已經連續15年出口正增長,但是今年將首次出現負增長。從消費來看,人們的消費也越來越理性,奢華的消費明顯下降,其證據就是中國很多奢華的餐廳在關閉,一些奢華的消費品,像魚翅、燕窩的銷售數量在中國下降了百分之七十。
從捕撈漁業來看:中國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而且環境保護的力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的時期。2014年大量非法的漁船被拆解、沉沒做成人工魚礁,或者是改為其他用途,僅浙江一個省就銷毀了漁船上萬艘。為了保護漁業資源,17年來中國在黃渤海、東海、南海實現全面的伏季休漁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每年都在進行調整,不斷地去完善,同時,對捕撈的漁具、網目都提出了更加嚴格要求。
水產養殖業轉型:從傳統的養殖方式向生態的方式去過渡,發展生態水產養殖,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F在,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約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4%,我相信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的比例將會增加到80%。通過這種方式,海洋捕撈的產量將繼續降低,對海洋資源的依賴和壓力將得到減輕。同時,通過提高海洋捕撈的商品率,讓捕撈的產品享有更高的價格,讓從業者具有更高的收益,對保護漁民生計意義重大。粗放傳統的養殖漁業已經走到了盡頭,高產低效的養殖模式已不再是提倡的模式,由于目前出口情勢的乏力以及內需尚待恒定,所以養殖業必然要轉向生態、高質量和可持續。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的二十年里FAO已經證明了全球的捕撈業一直沒有增長,增加的水產品供應大部分來自于水產養殖,而中國貢獻了世界水產養殖60%的產量。早期,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攻擊中國水產養殖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對中國水產養殖結構的不了解。中國的主要養殖品種是低營養級的水生生物,其中最多的無非是濾食性的理科魚類,占全世界總產量的80%,而貝類占全球的60%,藻類毫無疑問也是中國的養殖量最多。中國給出的答案是清晰明確的。不僅如此,通過海關數據可知,中國的魚粉進口經過過去的八年已經不再增長,基本上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中國的科學家也表示“中國的水產飼料系數是在不斷降低的”。也就是說營養與飼料研發的進步讓飼料轉化率大幅提高,而且魚粉替代物的應用程度和范圍正在擴大?梢宰C明,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的增加沒有導致魚粉進口量相應的增長。所以美國《科學》的文章是對中國養殖的否認,更是不負責任的。但是在美國也經常會發出這樣錯誤的聲音,此前有NGO組織在美國發布報告說,美國進口的野生三文魚中有70%是IUU的產品。但在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存在的。美國進口的中國三文魚加工產品中40%的原料來自于俄羅斯,還有40%的原料來自于美國,這兩個國家就占據了原料來源的80%,而其他來源國分別是加拿大、日本等。由此可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三文魚是不可能達到70%的IUU產品的。除非美國承認自身也存在IUU捕撈的問題。
水產品加工業轉型:近年來,中國愈發重視環境保護,僅今年因排放水不達標關閉的水產企業就有幾百家,而因兼并重組、市場問題減少的企業也近百家。在這種情況下,加工能力過剩和原料短缺的矛盾在不斷地顯現。另外,制約加工發展的因素有疊加態勢:1.企業貸款是中國所有加工企業今年遇到的首要問題。2.中國的用工成本逐年增高,而且在用工方面表現出五個特點:工期變短、薪水變高、工人年齡變大、跳槽頻率變高、福利要求變多。從當前實際來看,中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來進料加工中的來料,甚至將來來料加工可能會在中國消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加工業如何轉型,一是將面向國內巨大的水產品消費潛力,注重提高質量,從水產品加工早期的增量轉向做優。二是針對出口,中國水產加工出口企業將在國際分工中向下游轉移,即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更多的轉向進入零售銷售等渠道。從中國現有條件來說,加工業提高效率的舉措中海上加工船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可。
水產品貿易轉型: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在2005年出現了轉折點,轉折的主要原因是幾大進口市場都表現低迷:歐洲市場、美國市場和日本市場,這三大主要消費區域都處于一種下降的狀態。而新興市場中的俄羅斯正受到制裁,東盟國家今年的經濟比較不景氣,其中越南預測下滑十個百分點,泰國下滑25%,故新增市場同樣無起色。而以中國為例,2015年中國的水產品進口首先也是下降的,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性的發展。中國水產品的國際貿易份額最高,占15%以上,因此不難看出,中國漁業的轉型很可能演變成全球漁業的轉型。怎樣才能實現中國水產品消費的轉型?2015年中國首次發布了水產品消費指南,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聯合發布,該指南借鑒了國際上的消費經驗,同時突出中國特色。在鼓勵消費的目錄里,第一類是國內外認證的產品包含:MSC,ASC,BAP,有機認證,中國的有機認證,綠色產品認證。第二類是低碳水產品,即低營養級水產品。第三類是碳匯漁業,藻類、貝類等,也列入鼓勵消費的水產品。消費指南在今年首次發布,并將繼續完善,同時會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中國的水產品生產結構顯示,有50%甚至更多的水產品都屬于低碳、低營養級品種,則均應列入鼓勵消費行列。消費需要認證,產業需要可持續,這就是中國制作水產品消費指南的重要依據。
關于可持續升級的導向,在養殖業方面,我們將建立兼顧生態環境、低生態足跡、健康的養殖模式,逐漸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在捕撈業方面,通過漁具漁法的限制,減少幼魚的捕撈比例,降低產量,保護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加工企業將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摒棄無序的競爭,形成更大的企業和跨國集團。而高附加值的水產品將更多出現在市場,加工副產物以及低值海洋生物的高值化利用也將會進一步提高。隨著中國漁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水產品質量將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中國的市場準入制度在未來將會建立起來,并會逐步完善。另外,中國對漁業資源的保護力度還會進一步的加大,連續多年開展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取得了顯著成績,下一步還會繼續加強漁業生態環境的監測,使之常態化。只有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考慮可持續漁業的發展,中國將在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