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澳門新城區填海工程海域使用論證及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評審會上,海洋專家、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余興光作為7位評審專家之一,在這次評審會上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修改意見。于是記者針對目前沿海各地圍填海現象日益升溫,如何實現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保護海洋環境的平衡等問題,在評審會一結束,采訪了余興光所長。
聽說要采訪,開始余所長猶豫了一下,因為他7點要趕飛機,當時已6點了。正當記者覺得無望時,余興光卻答應“談一談”,并立即回到會議桌旁坐下。雖然時間有些倉促,但在短短20多分鐘采訪中,余興光所長滔滔不絕,幾乎沒有停頓,似乎對于圍填海的諸多想法和建議已積于心很久了。
余興光認為,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合理利用海洋資源,適度地圍海造地,緩解土地資源緊缺造成的矛盾,在我國現階段還是必要的。但是,“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一定要科學圍填海,適度圍填海,盡量降低對海洋環境的不利影響”。
余所長說,圍填海項目的規劃應該進行“戰略論證”。對于剛評審完的澳門新城區圍填海項目,他認為是一個規格比較高的項目,因為它是從總體布局出發,為填海工程的5個區塊A、B、C、D、E制定了一個戰略性規劃,而不是單獨對每個區塊進行論證。說到這里,余所長拿起筆在紙上把澳門新城區填海工程分別位于澳門半島東北部、澳門半島南部和氹仔北部的三個不同位置勾勒出來,解釋說,其實如果單獨對于A區、B區和C、D、E區分別進行論證,其對于海洋環境的整體影響和疊加效果就會被忽略。“戰略論證”不是對單個圍填海項目的論證,而是從總體布局出發,綜合論證所有圍填海項目給海洋環境造成的系統影響,甚至疊加效果。這樣,可以從宏觀上控制圍填海規劃實施后可能對海洋環境產生影響的主導方向。他告訴記者,福建省政府出資1500多萬元,根據沿海各地的用海需求,組織國內權威的海洋單位和相關專家,對13個海灣進行考察論證。這就是對圍填海進行戰略宏觀論證的典型案例。但目前像這種情況并不多,因為這需要政府牽頭、出資把所有用海項目綜合起來進行科學論證。“不是所有的政府都愿意主動出錢,對該地區的圍填海項目進行統一綜合論證。”余所長說到這里,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
除了戰略論證,余所長還提出在做圍填海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時,要“綜合論證”。也就說,一定要充分考慮圍填海之后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包括重要生境的損失,水文動力環境的重大改變、環境容量的重大損失、海洋生態承載能力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以及圍填海項目的選址、規劃以及布局合理性等。他說:環評論證不應該僅僅通過數據模型、物理模型進行論證,還應該包括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變化、對海洋環境的累積性影響、社會經濟因素、生態服務功能損失以及環境容量等。因此,他建議建立“圍填海環境論證技術評估指標體系”。同時,應防止圍填海項目施工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影響以及風險事故。應該對施工期間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環保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評估,才能達到使科學論證落到實處。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不管圍填海如何“科學”,圍填海本身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圍填海一定會對環境產生或嚴重或較小的影響。科學用海只能解決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合理性問題,而只有限制圍填海的面積、適度地圍填海,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海洋環境所受到的損害。余所長認為,隨著圍填海現象的不斷升溫,國家應對圍填海進行“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國家除了“嚴格控制圍填海”,還應該對圍填海的總面積進行控制,明確規定沿海地區每年可以圍填海面積總量。所謂的“分類控制”,即是對于哪些地方能夠填,哪些地方不能填也應該有明確界定。比如對于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生境較敏感、具有較高保護需求的海域應該禁止圍填海活動。這樣才能更加有效控制盲目地圍填海行為,減少海洋環境的損害程度。
“圍填海一定要慎之又慎,追溯圍填海的歷史,不難發現有些圍填海工程已經給海洋環境造成了難以補救的損失,甚至不可修復。”這時他臉色有些沉重地說,比如泉州灣后諸港的港口和航道的嚴重淤積,廈門西港的納潮量嚴重減少、生態惡化等。廈門市為了修復已經破壞的海域生態環境,已經持續十七八年不斷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收效仍不夠顯著。“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識到圍填海造成的生態破壞綜合影響顯效是漫長的,而不是短期內就都能顯示出來,要在一定程度上修復生態環境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生態環境整治之路甚至也是漫長的,這更加需要我們認知海洋規律,防止不恰當地圍填海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的損害和破壞。”
采訪快結束時,余所長對記者說:“還有一個問題,我想特別談一下。不能忽視對大規模圍填海所需要的砂源、土石方來源的監控。防止由于圍填海用砂劇增導致海砂的不合理開發,因為不適當的海砂開采,有可能導致海岸侵蝕加劇或者海岸的不穩定,采砂區域也將造成底棲生態環境的重大破壞。”他建議,必須對砂源進行控制性開發,應該制定禁采區和適度開采區,尤其應保護好海濱沙灘資源。這里,他用了“非遍在性”這個詞來描述。他解釋說“不是到處存在的資源”。一旦沙灘生態遭受破壞,可能造成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尤其是濱海城市。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