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僅供參考,請根據實際情況判斷
一、池塘的準備
(一)池塘的建設
養殖池塘的建設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普通的養魚池塘經過改造均可以作為養蝦池塘,為了高產、穩產,養蝦池塘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滿足基本要求后即可作為養蝦池塘進行養殖,基本要求如下:
(1)養殖池塘面積大小均可,小池塘可以作為高密度精養池,也可以建設成高位池、鋪設地膜,大池塘可以做粗養或者混養。
(2)高密度精養塘的池塘的坡度比為2:1為佳。對蝦是底棲生物,人工養殖時在岸邊較淺的區域設置投餌區域,所以,平緩的坡度能為對蝦提供足夠的攝食和活動場所,對蝦活動空間大,相互之間的爭奪和蠶食會大大降低;陡峭的池壁,由于池塘水較深,適合對蝦攝食的區域較小,會引起對蝦攝食速度慢,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餌料互相蠶食等,從而降低對蝦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
(3)池塘的深度。根據養殖模式的不同池塘的深度存在很大差異。對于大面積的粗養和混養池塘,包括畝產在500公斤以下的池塘,池塘深1.8~2米,蓄水平均深度一般在1.3~1.5米。高密度精養池塘水深一般在1.5~1.8米。水深的池塘,底部極容易缺氧,對蝦并不會在缺氧的區域活動攝食,因此對增氧設施要求比較苛刻,由于對蝦是底棲生物,對蝦的產量并不會和水深成嚴格的正相關,所以太深的池水對提高對蝦產量的意義并不大。
(二)池塘清淤
漁業上有一句諺語叫“養魚先養水”,“養蝦先養底”它同樣也適用于對蝦養殖,但根據對蝦底棲的生活習性,更進一步的要求是“養蝦先養底”,水好并不意味著底好,底好的池塘,水質一定好。所以對蝦養殖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殖生產以后,往往會有大量的污泥和有機物(殘餌和糞便)在池底淤積,這些有機物腐爛后,不僅消耗溶解氧,輕者影響對蝦生長,重者引起對蝦浮頭、翻池或者發生病害而死亡。在底層缺氧的情況下,有機廢物會產生大量的組胺、腐胺和硫化氫等毒性較強的中間代謝產物,嚴重影響對蝦的生存,而且成為許多種病原體的滋生基地;同時,近年對蝦養殖面臨氣候多變、水源污染、病害繁雜,因此必須把好清塘關,消除隱患。
清淤主要指利用機械和人力作用將池底過多的淤泥清除到池塘外邊,現在基本上采用推土機或者水下清淤機進行,二者的清淤方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效率低下,對于池塘淤泥少、可以完全排干水的池塘,可以采用翻耕暴曬的方法進行處理。
建議清塘按以下步驟操作:
①使用推土機清淤前務必要排干池水,然后進行暴曬、再進行清淤。
②使用水下自動清淤機的也需要盡量減少池塘水量,有利于淤泥的清除。
③清淤完成后可以使用高壓水槍沖洗,以去除池底污泥,且不留有臭味。
④較大的池塘或淤泥較少的池塘曝曬池底,最好讓池底曬至龜裂,然后使用旋耕機進行翻耕,以利于表層和底層的有機物都可以被完全氧化,北方每年養殖一次的池塘,翻耕一般在冬天上凍前進行,有利于池底有機物的分解和寄生蟲的預防。
⑤不要露出生土。生土就是沒有和水或者空氣接觸的土壤,土壤里面缺乏微生物,生土由于缺乏微生物不利于池塘中有機物的轉化。
二、池塘消毒除害
盡量地將池塘的有害菌和藻類、微生物等的數量降低到一定范圍,就足夠了,有益的部分數量也會同步降低。想全面殺滅,需要藥品成本及藥物殘留高,也不見得全面殺滅。
對蝦養殖的敵害生物較多,最常見的敵害生物可以分為三類,病原微生物、捕食性敵害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病原性敵害生物主要指病毒、病原菌、真菌等具有傳染性、可導致對蝦生病死亡的條件致病菌和病原菌。敵害生物包括肉食性魚類、螃蟹、蛇等能夠捕食對蝦的大型水生動物;其他類生物是指能夠對對蝦造成健康危害的生物,如纖毛蟲、夜光蟲、甲藻等。這些敵害生物在對蝦的養殖過程中往往會對對蝦養殖產生危害。某些雜食性小型魚類,如野生鯽魚、麥穗魚、鳑鲏等,雖然不會對對蝦造成直接的危害,但是會干擾對蝦攝食飼料,而其本身不具有經濟價值造成飼料浪費和對蝦養殖成本升高。
敵害生物的去除一般同時采用兩種方法,一是采用干塘暴曬法,在清整池塘,曬塘底時可以消滅多數的池塘里面原有的敵害生物,二是使用藥物清塘的方法,常見的藥物清塘方法是池塘進水,水深在池底有20~30厘米即可進行。
池塘徹底消毒的步驟:
(1)使用漂白粉10~20公斤/畝或10-20ppm或者生石灰75~150公斤/畝沖水全池潑灑進行消毒,24小后排掉池水。石灰,增加蝦塘的總堿度,讓蝦塘Ph穩定,也提高蝦苗的成活率。
(2)二氧化氯是目前用途最廣泛的、世界上推崇的氯消毒劑,也是近年來開發的。使用二氧化氯制劑1500~2000g/畝,化開后全池潑灑,包括池塘的池壁部分,然后加水至放苗前的適宜水深,再每畝實用250~500g二氧化氯進行第二次消毒。二氧化氯是一種高效消毒劑,具有極好的消毒殺菌作用,同時由于其氧化性較強,可以殺滅池塘中的魚、蝦、螃蟹、龜、蛇等敵害生物;其強大的氧化性能,還可以將池塘中未完全氧化的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減少池底淤泥的耗氧。因為池塘加水所經歷的時間較長,早先使用的藥物對新加入的池水不能起到消毒滅菌作用,所以第二次的消毒處理目的是池水消毒,同時殺滅池塘中的有害生物。
在池塘對蝦消毒時特別注意的幾個事項
(1)用藥時間一般在放苗前7~10天,時間過短容易殘留藥物毒性,影響放苗。
(2)用藥前排干池塘原有水,進水時加水口需要使用60~80目的篩絹進行過濾,加水20-30cm即可,進水過多不但浪費藥物增加成本,還可能造成由于藥物濃度不夠,敵害生物殺滅不徹底的現象。出水口可用3-4m的網袋過濾水體,如果水源觀察有污染物等,可用兩層網袋過濾(魚卵、蟲等)。
(3)消毒清塘時注意全池潑灑藥液,尤其是池壁和池壁的縫隙等處,以防留下死角。
(4)使用的藥物最好具有強氧化性、能夠殺滅病原菌的同時,還對池底的淤泥具有改善作用。首推的藥物是二氧化氯,可以使用一元的片劑、粉劑或者二元的粉劑,尤其二元的粉劑,含量高,藥效好,成本低。
(5)對于池塘土質鹽堿性較強的地區,應盡量避免使用漂白粉、生石灰作為池塘清塘藥物,因為沿海地區的鹽堿土壤和水質,再加上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作為清塘藥物極容易造成放苗前pH值過高,成活率低,影響對蝦放苗。
(6)清塘消毒的藥物使用量要足,在晴天使用效果最佳。
(7)加到放苗水位后還要進行消毒一次,用量可以減少,防止后加入的水帶來有害生物。
三、解池水毒性
對新開池塘、老化塘底以及地質原因造成的水銹、硫、鐵、氨含量超標、因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的養殖池水重金屬、有毒元素如汞、銻、砷、鋁污染的池塘,在進水清塘消毒后可以使用解毒劑稀釋后全池潑灑,以排解毒性,螯合重金屬及有毒因子,為新一造蝦的養殖解除隱患,并利于培藻肥水、培菌養水。解毒劑一般是EDTA、多元有機酸或蒙脫石、膨潤土、沸石粉等具有螯合、吸附作用的藥物,可以吸附、螯合重金屬離子、降低pH,降解工業污染物,為對蝦放苗后提供優良的養殖環境。
注意事項
(1)對蝦池塘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后,當池水加到放苗水位,再次進行消毒后2~3天使用解毒排毒藥物。
(2)解毒排毒藥物要根據當地的土質和水質使用,防止發生二次污染。
(3)使用的藥量要足,不足量使用不如不用。
四、使用生物底肥
池底清淤后,由于大量的活性底泥被清除,部分池塘會露出生土,生土缺乏能夠促進有機物轉化的有益菌群,因此會造成在養殖期間水質不容易控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前期不容易肥水,前期由于池塘的淤泥被徹底的清除,池水中缺乏營養鹽,同時糞便殘餌少,池水瘦,少量的肥料使用后對水中的藻類影響很小,造成前期水質偏瘦。
(2)池水水質不穩定、藻類頻死亡,由于水中菌群結構不合理,營養鹽少,肥水后藻類會迅速的死亡,每3~5天水質就會發生變化,影響水中的溶氧,對對蝦的生長造成影響。
生物底肥的使用方法:
在消毒清塘藥物的藥性消失后,將每克含10億的芽孢桿菌活化2小時后全池潑灑,每畝使用500g,同時使用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500克/畝,將復合菌浸泡1小時后全池潑灑。
通過復合微生物各菌種的特有功能及協同作用,在池水和池底泥土上形成有益菌菌群,逐漸的繁殖生長,對于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來說具有一個在池底漫長的定植、繁殖過程,為以后大量的糞便殘餌的分解、轉化、池塘中常見的NH3\NO2-的轉化打下物質基礎。
五、放苗前藻類的培育
培水主要是指培養一些有益于苗種生長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建立微生態平衡,為苗種提供充足的食物,創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早期肥水可以促進池塘微生態平衡的建立,減少水溫波動,增加水體溶氧量,保持良好的透明度,促使苗種快速生長。
肥水主要依靠向水體添加各種無機、有機的營養因子、藻種和各種有益菌。新建池塘可用經發酵的有機肥和生物肥,老池或土塘選用生物肥或植物肥、無機肥較好。
一般來講,放苗前培養藻類,既能營造幼蝦健康生長環境,又培育了對蝦的適宜的開口餌料,提高對蝦的成活率,促進對蝦健康生長。藻類培育同時也會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對于穩定水質有利。
優良的藻類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吸收由于地表水帶入池塘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提高水質質量,優質的藻類形成一定的“水色”,既水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藻類等表現出的顏色。使養殖水體維持一個適宜的透明度,起到遮陰作用,即可抑制底棲大型藻類的繁殖生長,也可以避免對蝦被敵害生物吞食或者在脫殼時被同類蠶食。
浮游微藻是池塘養殖生態平衡的最主要因素,是浮游微藻—浮游動物—對蝦和浮游微藻—對蝦兩條食物鏈的的物質基礎,可以為早期的對蝦苗提供優質的活餌料,提高對蝦成活率。因此如何培養優良的浮游微藻,營造適宜、穩定的養殖環境,是對蝦養殖放苗前的關鍵管理措施之一。
培養藻類技術關鍵點
(1)養殖池塘經過清塘消毒、解毒的過程,最好在放苗前3~7天左右進行。經過3-5天的晾曬和解毒作用,清塘藥物的毒性消失以后,馬上進行培育藻類。培育藻類后3~7天放苗。此環節很重要,有的養殖戶提前15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清塘、清塘后既進行施肥,蝦苗由于氣候或其他原因不能放苗,藻類被大量的輪蟲或枝角類吞食,池水變清,有的會經過幾個浮游藻類—浮游動物—浮游藻類的循環,使放苗時機不容易把握。
(2)培養藻類的肥料最好使用各大公司生產的水產專用肥。水產專用肥是各個企業經過科學研究、試驗后的產品,產品當中的主要營養成分氮、磷、鉀、碳等物質配比合理均衡,富含容易被浮游藻類直接吸收的無機營養元素,部分廠家同時添加了植物激素、硅、鐵、錳等常量和微量元素,能夠起到定向培養藻類的作用。
不要直接使用磷酸二氫銨、尿素等化學肥料,這些化學肥料的氮磷比一定,使用后極容易促進藍藻等有害藻類的生長和繁殖,藍藻的大量繁殖會對蝦苗造成直接的或間接地危害。有的養殖戶為了節約成本,采用未經腐熟的雞糞培養藻類也是不可取的,一是因為未經腐熟的雞糞極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惡化水質,二是未經腐熟的雞糞攜帶大量的外源性細菌,會影響池塘中的有益菌菌群的數量和種類,還會對蝦苗造成直接的危害。
最后,未經腐熟的雞糞不容易潑灑均勻,容易在池底堆積,雞糞堆積處極容易滋生大型的青苔等絲狀藻類,水中營養鹽被大型的絲狀藻類吸收,池水清澈見底,不利于放苗或放苗后對蝦的生長。
(3)在使用水產專用肥的同時,配合使用枯草芽孢桿菌。使用后開動增氧機,水產專用肥和芽孢桿菌聯合使用,枯草芽孢桿菌能夠促進肥料當中的有機質進行進一步的降解,同時由于枯草芽孢桿菌的代謝產物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作為和細菌結構相似的藍藻的繁殖也會受到抑制,綠藻、硅藻、金藻等優質藻類的繁殖不受影響,從而形成優勢種,容易營造一個優良的養殖環境。
(4)對于鹽堿程度比較高的池塘,一定要把握放苗時機。避免由于藻類大量繁殖后造成池水pH值變化劇烈。建議施肥后3天,藻類沒有大量繁殖時放苗。鹽堿程度比較高的區域,為了避免肥水后pH值得劇烈變化,也可以進行清水下塘,清水下塘后再使用生物肥肥水。
小知識點
新塘口肥水要注意基礎肥料的補充
清塘有條件的建議茶籽餅,可以減少水體藥物殘留,利于前期肥水。
肥水簡單過來就是引外界水或老池塘好水+基礎肥料+藻種+有益菌。
水質被污染則藻種越來越少。
浮游動物過多,藻種大量被攝食。
水體重金屬離子過多會影響藻類對無機鹽的吸收。
碘類殺菌是破壞細胞中的核糖核酸,使菌cell合成蛋白受阻,從而起到殺菌作用(不是靠氧化性)。
過多使用無機肥肥水,特別是磷肥,會導致磷大量沉底,造成土壤板結,導致泥-水界面出現交換不暢。
如果青苔大量繁殖,肥料會被青苔大量吸收。
PH過高會增加銨的毒性。
海邊鹽堿地盡量少用生石灰清塘,會導致PH居高不下。
光照是決定藻類垂直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各種藻類對光強和光譜的要求不同,綠藻一般生活于水表層,而紅藻、褐藻則能利用綠、黃、橙等短波光線,可在深水中生活。
優勢藻種會產生抑制其他藻種生長物質。
在使用N肥時一般會出現亞硝酸鹽和氨氮的高峰,此時不宜放苗。所以放苗前施肥要慎重使用N肥氮是蛋白質的主要成分,也是葉綠素、維生素、生物堿以及核酸和酶的重要成分。氮是植物主要的營養元素之一,所以是魚池施肥的主要原料之一。魚池中施放氮肥后浮游植物很快繁殖起來,使水色呈現綠色。
追肥時盡量少量多次,注意亞硝酸鹽跟氨氮的含量。
糞肥在施用前應經過腐熟、發酵,在人糞尿中可能帶有寄生蟲和致病菌,所以發酵前應加1%-2%的生石灰,殺死寄生蟲和細菌,防止疫病的傳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