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盤大蝦。這幾年,個頭碩大、肉質鮮甜的羅氏沼蝦成了新寵,紅燒、白灼、熟醉……總有一款讓人食指大動。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羅氏沼蝦養殖面積約60萬畝,年產值200億元,其中70%的蝦苗源自我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培育的種蝦。
近年來,省淡水所敞開大門做研究、緊貼市場搞創新,成功構建了全球種質最全、世代最長的羅氏沼蝦核心家系,育成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南太湖3號”,翹嘴鲌“全雌1號”,太湖魴鲌等4個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成果轉化年收入達5000多萬元,人均創收位居全國水產科研院所首位。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湖州市吳興區的省淡水所,探訪這支平均年齡38歲的科創隊伍。看他們如何用小小的沼蝦撐起一個百億級產業,富裕十萬農戶。
國家級羅氏沼蝦遺傳育種中心種質庫圖片由浙江省淡水所提供
01
解碼一只蝦的基因密碼
羅氏沼蝦“南太湖3號”
羅氏沼蝦最早于1976年從東南亞引入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兩廣和江浙地區推廣養殖。這種蝦雖然個頭大、銷路好,但生長過程中總愛發“怪病”,要么尾部長白斑死亡,要么性早熟只吃飼料不長肉,蝦農常常是賺一年虧兩年,獲利全憑運氣。
“我們從2003年開始培育羅氏沼蝦新品種,目標就是解決這些怪病。”省淡水所所長張海琪為記者講解新品種的培育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選擇身強體壯的種蝦繁育“兒女”,再從“兒女”中擇優繁育“孫輩”。這種選擇育種的方法聽起來簡單,背后卻是科研人員艱苦的努力。他們要一尾一尾地測量蝦苗生長的數據,有時候上萬尾蝦苗里只能選出幾只好種蝦。每只蝦還要編入“族譜”,避免近親繁殖。
20年來,從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再到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全球種質最全、世代最長的羅氏沼蝦核心家系就在這樣鍥而不舍的攻關中逐漸建成。2009年,全國首個沼蝦類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南太湖2號”終于誕生了。新品種降低了鐵蝦(只吃飼料不長個)、白斑病等病害的發生率,蝦的成活率、出肉率大大提高,畝產可達600公斤。2022年,他們又培育出“南太湖3號”,再次通過國家水產新品種審定,新品種蝦生長更快、遺傳穩定性更高,養殖戶的效益也更好。
好蝦苗引得全國各地的育苗企業和養殖戶紛紛上門。采訪中,記者遇到了浙江南太湖淡水水產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培強,他興奮地表示,省淡水所近期又接連攻克了全基因組育苗技術和沼蝦全雄技術兩大難關。
所謂全基因組育苗,就是通過基因組測序的方式,將沼蝦的基因信息與表型性狀關聯,制成液相芯片,從而實現個性化篩選親本。換句話說,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水質等環境定制適應性更好的種蝦。而全雄技術則一舉攻克長期被國外壟斷的技術,可以使培育出來的蝦苗全是雄蝦,個頭更大,經濟效益也更好。
02
讓技術與市場親密接觸
俯瞰羅氏沼蝦育種基地圖片由浙江省淡水所提供
緊貼市場搞科研,也讓省淡水所受到市場的熱捧。采訪中,我們碰到多批慕名前來談合作的客戶。
來自江蘇常州的張志岳正在當地投資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了引進高效農業項目,他跑遍了長三角的農業科研院所,最終被省淡水所的羅氏沼蝦新品種吸引,停下了腳步。“這里的科研人員跟別處不一樣,不僅跟我講養殖技術,還討論市場前景。”他感嘆說,“他們既是科研單位,也像一家科技公司。”
作為一家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省淡水所通過做強成果轉化更好地反哺科研創新。他們創新推出“品種+技術+品牌”三合一成果轉化模式,設置企業規模、信用評價、社會責任等門檻,優選40余家育苗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通過聯合育種、種蝦出售、技術服務創收,羅氏沼蝦板塊年收入超3000萬元。
同時,為了讓科研更接地氣,省淡水所規定,所有新進科研人員都必須先到合作企業或基地蹲點鍛煉不少于一個生產周期。
80后工程師程海華,2016年一進省淡水所就先后被派往兩家合作企業共蹲點3年,“只有走出實驗室進入企業,才知道市場需要我做什么樣的科研。”如今,他是省淡水所與湖州欣農種業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育種項目的主要科研人員,欣農公司每年出資100萬元并提供場地和設備,委托他們開展抗逆新品系培育及測試,通過該項目的成功運行,不僅可增加優良種蝦的市場供應量,而且培育出的種蝦更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效益也同比增加了近30%。“聯合育種不僅緩解了經費問題,更重要的是為科研提供方向。比如養殖戶希望出肉率高,這樣就能賣出好價,我們現在就在研究這個。”程海華說。
以羅氏沼蝦為紐帶,眼下,省淡水所智慧漁業、魚病防控等6個科研團隊全都與市場“親密相融”。他們在運用自身專業為合作企業提供病害防控、設施改造等技術服務的同時,也把田間地頭發現的新問題、得到的新啟發帶回實驗室,形成新的課題,經過技術攻關再應用到生產,幫助農戶增收。
03
用服務做大農民朋友圈
實驗室里不斷優化迭代的羅氏沼蝦新品種,每年由育種企業繁育200億尾蝦苗,游向全國21個省份的10萬養殖戶。怎樣服務好面廣量大的養殖戶?除了作為主力軍的育種企業技術人員,省淡水所的科研人員也總是沖在一線。
養殖戶鄭國平在長興縣呂山鄉養了105畝羅氏沼蝦,近年來每年都有50萬-80萬元的穩定收益,“我是2014年轉行養蝦的,剛開始對技術一竅不通,多虧了高強主任的團隊三天兩頭來指導。”
高強是省淡水所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羅氏沼蝦團隊負責人。他的微信里添加了300多個養殖戶好友,幾乎每天都有人線上咨詢。“為蝦農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也為科研積累了基礎數據和案例,兩者并不矛盾。”高強說,他的團隊每年要到蝦塘邊開展免費技術服務200多次,對于周邊養殖戶的求助幾乎做到隨叫隨到,外地養殖戶線上咨詢的,如果出差路過也一定要去轉轉。
為了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的“農民朋友圈”,省淡水所黨委推出了一線送技術的“紅色星期六”志愿服務機制,與重點漁業鄉鎮(村)開展“共同富‘漁’”黨建聯建,在黨建活動中送技術、解難題。
這些年,省淡水所還通過捐贈愛心蝦苗的方式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原所長,愛心蝦苗豐收了,一畝純利潤有4000多元!”日前,省淡水所副所長原居林接到安徽定遠縣養殖戶曹永明的報喜電話。今年4月,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牽頭組織下,省淡水所積極參加長江退捕漁民就業幫扶“暖心行動”,向定遠縣捐贈了300萬尾“南太湖3號”蝦苗,助力退捕漁民轉產增收。省淡水所服務團隊提前考察氣候、土壤等條件,蝦苗送到后,又手把手教養殖戶養殖技術。
2021年以來,省淡水所陸續向甘肅白銀、山西運城、新疆伊犁等地捐贈蝦苗,并在當地建立推廣示范點。“很多人想不到西部地區也能養沼蝦,我們研究發現,不僅能養,還能緩解土地鹽堿化的問題,畝均產值有1萬元左右。”原居林說。據統計,僅今年,省淡水所就已向安徽、重慶、湖北、山西、甘肅等省市捐獻愛心蝦苗730萬尾,輻射面積1500畝,受益農戶超500戶。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