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如東地區的南美白對蝦小棚養殖保持著較高的成功率,成為了全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熱點地區。其主要特點有:池塘面積小、水環境相對穩定、可控性強、受外界環境尤其是溫度的影響較小。然而如東小棚對蝦養殖近兩年受到氣候、疾病等影響,養殖壓力越來越大,這就對養殖水質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藻類是池塘的初級生產者,水體溶氧的主要來源,優質的藻相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溶氧,有效控制池塘有害物質,更是水質穩定的標志。如東地區春季往往出現白天光照強烈,早晚溫差大,還伴有陰雨天氣。小棚對蝦養殖模式具有前期養藻、后期培菌、菌藻并重的養殖特點。而3-4月份是南美白對蝦春季投苗和轉肝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進行藻相管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害藻為何如此猖獗?
養蝦也好、養魚也好,都飽受有害藻的困擾,有害藻一般有藍藻、甲藻、裸藻等一些種類。雖然很多資料都指出這些藻類可以作為生物餌料,但是事實經常是弊大于利。那么為何有害藻如此猖獗、屢殺不止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藻類都有一些“邪門歪道”,例如藍藻又名“藍細菌”,具有二氧化碳壓縮機制和假空泡結構;甲藻和裸藻則具有鞭毛,可在水中垂直遷移,而且這兩類藻有的種類具有眼點,比很多有益藻具有更強的趨光性,因此這兩類藻還在動物學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甲藻俗稱“腰鞭毛蟲”,而裸藻則被稱為“眼蟲”,再者,這兩類藻可形成孢囊,以在底質中度過惡劣環境,待環境合適又會再度萌發。說了那么多,歸結起來,這些有害藻如此難以根治的原因就是它們有獨特的生理結構和生態習性,可以迅速在養殖系統中占據優勢資源,進而大量繁殖,從而抑制有益藻生長。因此每當遭遇天氣突變、消毒等對水環境影響較大的情況后,最先抬頭的往往是有害藻。
幾類常見的有害藻(依次為:藍藻、裸藻、甲藻)
放苗期間的藻相管理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養殖戶通過前期干塘、消毒、培水,水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水色,很多養殖戶的蝦苗也經過了嚴格的孢子蟲檢測,準備信心滿滿的大干一場,結果卻在投苗時吃了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忽略了藻相。筆者在如東地區就遇到一家養殖戶送來剛放苗的水樣,水體呈現淡綠色,蝦苗已經出現活力下降,蝦體色變淡等情況,通過顯微鏡鏡檢發現該水樣是以裸藻(有害藻)為絕對優勢種的藻相,裸藻密度達2×105個/升,而且水樣檢測出的弧菌(副溶血弧菌)含量也同樣超標,因此只有選擇排塘。
許多養殖戶喜歡憑經驗、憑感覺,認為水色差不多,也就可以投苗,但水色往往只是反映藻相的其中一個方面。因此建議養殖戶最好在放苗前能夠送到就近的水產養殖服務部去進行藻相檢測,得到技術人員確認后再放苗,這一小小舉動也許能保證一造蝦的平安無事。
嚴格的藻相檢測
轉肝期的藻相管理
轉肝期是對蝦養殖的一個關鍵階段,是蝦苗食性從天然餌料轉到人工飼料的過程。但該過程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春季天氣變化無常,有害藻常會在陰雨之后的晴天大量繁殖,從而造成對蝦應激、偷死。其次,由于養殖初期水體較清,緩沖能力較差,藻相很難掌控,所以在早期藻類容易因天氣突變而大量死亡,產生的毒素也會對蝦苗肝臟發育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轉肝期間應該更加注重藻相管理。研究表明,有害藻的滋生除了與溫度、光照等條件有關外,還和水體中的碳氮比息息相關,通常來說,無論是藍藻、甲藻,還是裸藻,高氮環境更有利于其生長,而在高碳氮比情況下,更有利于有益藻生長。
因此建議在對蝦轉肝期盡量少用無機肥,改用碳源更為豐富的生物肥。每8-10天使用碳源產品補充碳素,提高碳氮比,可以抑制有害藻生長。另外,每4-6天使用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或者復合EM菌),補充有益菌穩定水質。如果發現池塘倒藻嚴重,鑒于許多小棚換水條件有限,底層水無法快速排出蝦塘,可以選擇強氧化性底改產品分解底泥有機質,再用有機酸解毒,然后補菌培藻,可收獲良好效果。有條件的養殖戶則可以選擇處理完有害藻之后大量換掉底層水,重新培菌培藻,一方面增大了培水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通過換水,也將活力不好或者死蝦以及其他有害物質移除養殖系統,有利于整個池塘健康。
一些小建議
對藻相的判斷應當加強意識,不論是轉水或是倒藻,對對蝦來說都是不利的。水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藻相情況,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好的水色不一定有好的藻相。
養殖戶應養成科學的防控意識,做到預防為主,由于對蝦抵抗能力較差,不可輕易殺藻。如果實在需要處理,可同時潑灑VC等藥物增強蝦體抗應激能力。
由于小棚對蝦養殖的特殊性,在進行藻相調控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菌相的調節,優良的池塘微生態結構不僅有利于增強池塘水體的緩沖能力,降低因環境突變造成的倒藻危害,更有利于對蝦生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