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對蝦養殖產業聯盟會長 黃明安
近幾天,關于天邦股份和海茂合作全資收購美國PRIMO公司的新聞話題接連不斷,種苗企業轉型的問題又一次引起國內水產業界人士廣泛而熱切的關注!近幾年白對蝦露天養殖的大面積失敗失收確實給新興的水產養殖業帶來了前所未所的困惑和難以釋懷的發展陣痛;自然而然,大家把養殖失敗的原因歸責于種苗也就為了首當其沖的選擇;因為畢竟,種苗是支撐起白對養殖產業上游的第一道關口,這道關口把不好,自然影響到產業鏈全局的興衰成敗!白對蝦種苗是怎樣的一個產業鏈環節?!我們的種苗怎么了?!問題又出在那里?!種苗問題究竟給廣大養殖戶帶來了那些難以釋懷的痛楚?!種苗產業鏈將臨著那些艱難的轉型?!種苗又將白對蝦的養殖產業引向何處?……!在此,首先我們得說明一點:我們不是種苗育選技術專家,但今天,作為一個親歷的旁觀者,從行業觀察與思考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說的是:種苗,盡管不能決定成品蝦養殖成功與失敗的界限,但卻承載著養殖戶的所有希望!
我們知道,白對蝦種苗產業鏈上游源于美國,一直以來,白對蝦市場是出口導向型的,親蝦種源從美國引進,養成的大蝦又是主要靠出口到動則揮棒欺負人的美國!一個兩頭在外的新生產業,一開始就注定是的一個畸形而“難產”的嬰兒!當初,剛引進南美白對蝦,蝦苗免疫力強、沿海養殖水質環境好、成活率高、病害少、可以容易養成大蝦賺錢時,卻由于養殖技術條件及配套資源的限制,養成的大蝦產量并不高,大好的機會卻賺不到什么大錢;當我們掌握了高密度養殖技術可以養成高產量大蝦時,2007-2009年美國針對我國的一場反傾銷起訴又打破了千千萬萬蝦農想靠養蝦發家致富的美夢;2010-2013年,當我們成功進行出口轉內銷,國內市場對蝦需求旺盛,蝦價一路波浪式的攀升時,蝦苗品質下降跡象越來越明顯,病害肆虐嚴重,成品大蝦越來越難養,甚至形成有價無市的狀況,養蝦產業遇到了自1993 年以來最困難的四年,南方數省排塘率高達 80% 以上!水域環境的持續惡化,細菌病毒的惡性變異、交叉感染以及蝦苗的整體免疫機能差令諸多有多年養蝦經驗的養蝦能手措手不及,甚至紛紛落馬。因此,水產傳媒各界曾經呼號:南美白對蝦的末日是否到來?!
2014-2016這幾年,白對蝦養殖產生的問題發展到了養殖前期,剛投苗十多天就出現了白便、空腸空胃、肝腫大、耗底偷死、脫殼導常、紅體(尤其是今年冬棚養殖前期氣溫較高時)等病癥,這令大多養殖戶確實已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忙了近一個月的清塘、消毒、肥水育藻、調水穩水等一大堆的辛勤勞作,換來的卻是剛投苗十多天便以失敗告終的草草收場!人們便情不自禁,把矛頭指向了種苗,把種苗推到了養殖問題的風口浪尖上,同時也引起了行業各界對種苗問題的激烈討論與深切關注……!種苗的品質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牽動大家的神經;種苗企業的艱難轉型與出路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值得大家深切關注和熱切期待!我們的種苗怎么了?病根何在?!
我們知道,種源親蝦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種群和家系的支撐,我國不能進行親蝦種源的產業化大面積自主育選及自主培育的親蝦種苗在短時間內迅速退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國內沒有足夠的種群家系供培育篩選;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培育成功與否的技術標準界限到現在或許我們都還搞不清楚。這就決定,我國的白對蝦養殖親蝦種源只能全盤依賴于從美國的進口或產業鏈上的國際分工合作,這是其一;其二,中美兩國的貿易尤其是技術貿易壁壘受制于兩國政治關系的影響較大,我們不難設想,一直以來,兩國的政治關系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白對蝦親蝦種源進口品質及培育技術輸入的界限,優質的親蝦種源從來就不可能進口到中國已成為一種可能,下一步美國政府會不會設置更多的政治障礙來阻止親蝦種源的本地孵化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因為有一點,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至少現在還不知道親蝦種源成功育苗的技術標準界限在那里!還有一個限制性的因素就是親蝦種源的本地孵化需要的大量基礎性種群從何而來?!難道從美國大量搬過來?!其三,如何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天邦股份和海茂合作全資收購美國PRIMO公司就意味著中國老板成為了美國公司的老板,取得了美國公司的管理話語權,但是否真正就解決得了親蝦種源的“本地產業化”發展問題而惠及國內的千家萬戶養殖者?,我們拭目以待!收購是種苗企業轉型的進步,但種苗產業本地規模化發展的技術瓶頸往往就是從現代標準化的實驗培育場到露天成品蝦養殖池的艱難適應性過渡!直接決定成敗得失的就是投苗后的成活率與養殖收益率!長期以來,種苗企業對蝦育種方向首先都是著眼于長速和抗病毒性病害(如白斑病毒和EMS)的提高,現階段,養殖戶對種苗成功育選的訴求標準往往首先也是著眼于抗病毒性病害而很少考慮到抗應激性病害的問題,因而也就注定問題的不斷出現。我們知道,白對蝦產生病害的來源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病毒性病害;二是細菌性病害;三是應激性病害。對蝦育種,著眼于長速,解決只是白對蝦肌體細胞酶解代謝轉換能力和對飼料營養吸收利用率的問題;著眼于提高抗病毒性,解決的也只是對蝦組織機能對病毒的耐受力問題,就算做到“全病源攻毒選育”也只是著眼于提高對蝦自衛性的防御能力;那么,白對蝦對水體環境的主動適應性動力源在那里?!反過來也就是說:如何解決白對蝦的環境脅迫性應激反應性病害?!這應該就是種苗問題產生的普遍性根源所在!我們一向認為:應激性病害便是病毒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產生的起因和發展動力,是引發一切病害的基礎性病源和導火索。應激性病害是白對蝦養殖最基礎、最廣泛性的病害;對病毒性病害來說,是外因(應激源的產生)促使內因產生肌體器官組織變異;對細菌性病害來說,是外因水體菌藻失衡引發內因腸道有益菌群失調和條件性致病菌定植性繁殖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因而,抗應激反應便是白對蝦一切養護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解決白對蝦種苗過渡到成品蝦養殖的環境脅迫性應激問題應該是種苗育種的一個基本點、著眼點和出發點!至少也是一個技術延伸的問題。
我們從“如何提高投苗的成活率”,“如何做好投苗后的“頭七”養護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投苗后~30天的養殖管理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規范性的、切實可行的、大量細致深入的養護管理工作,但為何還不能全部有效保證投苗期30天的養殖成功?!這個中的原因除了養殖戶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投苗期養殖管理思路與方法的可行性外,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培育種苗企業或標粗苗場只考慮到在標準化、全氣候性育苗場做好自已的“本職工作”就行,并不會太多去考慮到出了育苗場這道“門”,蝦苗還能不能活?還有多少能活下來?!另一方面對于養殖者來說也就是:根本無法知道如何對接從標準化育苗場到露天養殖池過渡的技術標準界限!盡管有些大的種苗企業也建立有自已的成品蝦養殖實驗基地,但自已成功的養殖管理模式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說明種苗的品質可行性與可靠性?!因為實驗基地的養殖管理模式事前并不能惠及或應用于大多的養殖戶,這就是問題的結癥所在。
面對前路,種苗企業的轉型升級已變得相當迫切和緊急!種苗企業既要應對現在同行企業間的競爭博奕;又要立足長遠,做好未來戰略發展的考量。面對下一輪優勝劣肽、您死我活的殘酷清場性競爭,我們想說的一點就是:大魚未必就能吃掉小魚,但快魚一定會吃掉慢魚!強者致勝而不是大者優先!因為產業鏈的國際分工,決定你站立高度和還能走多遠的,不是您有多龐大,而是你與國際親蝦種源苗企的合作力度及您對國內對養殖產業鏈資源的掌控力度和技術服務力度!天邦股份和海茂合作全資收購美國PRIMO公司就是中國種苗企業“請進來,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邁向擁有上游優質種系資源的重要一步,海茂邁出的這戰略性的一步,且不說對我國種苗品質的提升及對白對蝦養殖產業的發展將會起到多大的積極推動作用,但至少我們認為:這是海茂最勇敢而大膽的“一躍!”,這是傳遞給白對蝦養殖產業“最具正能量的、也是最具有轉型意義的舉措!”,至少,它離親蝦種源培育成功與否的技術標準界限走近了一大步!但我也要清楚地看到:海茂傾其所有,想來個華麗轉身,去成就一個全新的海茂實業,不是就能一帆風順,一路高歌猛進!接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面臨諸多新的更為嚴峻問題與挑戰!搞不好,或許還將會是這樣發展結局:天邦股份和海茂合作全資收購美國PRIMO公司成就了海茂的國際化進程,強大了海茂實業,但對中國白對養殖業的困境并未產生實質性的改就或并未因此而改變些什么!因為海茂的國際并購,只是解決了對有效資源的控制問題,并未就能全盤解決得了白對蝦種源的本地產業化發展問題!海茂走出去的目的和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將決定海茂實業對國內白對蝦養殖產業的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和有多大的積極推動作用;海茂需要做更多發展思考的,不只是海茂實業的如何強大自已、如何融合海茂實業的國際化發展問題,而是海茂如何利用國際種源體系資源、技術資源與國內白對蝦養殖整體產業鏈的成功對接、互動促進與互動發展問題!但走出去總比不走出去好,至少它能給養殖戶帶來新的希望與期待!下一步種苗業的發展,遍地開花的標粗苗場還能走多遠,決定權就在您親蝦孵化育種苗企的手上,但現有的標粗苗場群落反過來也是承托和深化種親蝦孵化育種苗企與國際種源企業合作的中堅力量和有效保證!因為產業鏈的國際分工將以資源來界定,也將變得更加細致、專業與深入,誰擁有產業鏈上某一環節或某一方面層次的優質資源,誰就能決勝于未來,至少還能得以繼續活下去。我們思考的不是現在和將來還會有多少孵化育種苗企和標粗苗場能活下來,還能活多久?而是苗企苗場主體對親蝦種源、種苗資源的掌控力度!因為上游技術的進步是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而優質親蝦種苗資源的供給是有選擇性和限制性的!親蝦孵化種苗企業之間的優勝劣肽,決定因素不是自身的生產規模與市場運作,而是自身積累、擁有的親蝦種源價值鏈、育種技術保障性設施、工藝技術標準以及與應用于成品蝦養殖過程的技術成功對接。因為托起養殖戶心里認可高度的,不是規模效力與宣傳炒作,而是持續可控的養殖成功率與養殖效益!而對于親蝦孵化育種苗企與標粗苗場之間,決定標粗苗場能否存活下來的,不只是與親蝦育種苗企交易層面上的人際關系與交易政策,而更多的是自身對養殖戶資源的有效掌控和技術延伸性服務能力!在新的養殖業態下,你不必太過擔心孵化育種苗企自身標粗苗場的擴張對您單純性標粗苗場的蠶食和吞并;單純性標粗苗場要想活下去,重要的不是踐行對育種苗企的承諾性銷量,而是對自身養殖資源的有效把控!而是通過與飼料、蝦藥企業或蝦藥銷售店的有效合作來提高成品蝦養殖階段種苗的成活率和養殖成功效益率才是維系標粗苗場與親蝦孵化育種苗企密切合作關系的有效措施與有力保證。因為親蝦育種苗企的資源價值,更看重的不是您標粗苗池的規模與硬件設施(這一點他們完全可以自行做到),而是您對養殖資源的掌控能力與創新性的技術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對養殖戶來說,標粗苗場自身的品牌價值或許不是最主要的,因為養殖戶更關注的是親蝦種源企業的品牌價值及標粗苗場你的售后技術服務延伸度,而不是您自身標粗苗場的門面稱號。所以,對標粗苗場轉型來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要從對養殖資源的有效掌控與提高自身的售后養殖技術服務這個高度來考慮自身的戰略性轉型,您才能有可能獲得繼續活下去的門票,否則,下一個被殘酷清場的將是您自已!
總的說來,白對蝦養殖產業,種苗是養殖的主體,飼料、蝦藥和相關的養殖管理與技術服務都是為種苗服務的。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種苗,解決的就是值不值得投資的問題,也就是投資價值的問題;飼料、蝦藥和養殖管控思路與方法解決的就是投資是否取得預期成功和產生投資效益的風險保障問題,也就是價值的增值問題;所以說,種苗,盡管不能決定成品蝦養殖成功與失敗的界限,但種苗又是“牽一而發動產業鏈全局”的大問題!能為養殖產業鏈全局提供穩定有力的基礎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種苗品質的好壞得失,種苗企業的轉型是否取得成功,不僅決定白對蝦養殖產業長遠發展的廣度(產業鏈的延伸長度)和深度(產業鏈各環節的承載量),而且更承載著養殖戶的所有希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