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養殖對蝦對投喂飼料中氮的利用率只有20%~30%,由于養殖密度高、餌料喂量大,會有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產生,氨氮等脅迫因子嚴重威脅養殖對蝦的生長和存活。以往的方法是通過大量換水來維持養殖環境,而循環水養殖模式可通過一系列的水處理措施有效去除殘餌糞便、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害廢物,大幅度減少換水量,降低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指在對蝦高密度集約化放養情況下,通過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控制等現代化工業手段的綜合運用,對養殖過程的主要環境因子等進行人工控制,為對蝦生長創造良好環境條件,實現養殖用水的循環利用,達到全年高密度、高效益生產的一種環境友好型健康養殖模式。一般將養殖后期日補充新水量達到養殖系統總水體的50%或水循環率小于25%/h(循環量6次/d)而不低于17%/h(循環量4次/d)的養殖系統稱為半封閉循環水養殖;日補充新水量不超過10%,水循環率不低于25%/h(循環量6次/d)的養殖系統稱為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生物凈化是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核心技術,通常使用生物膜凈化和微藻凈化等手段將氨氮等從水體中去除。因此,我們在原有對蝦工廠化養殖設施的基礎上,采用微濾機和泡沫分離器等物理過濾設備濾除養殖系統殘餌和糞便等顆粒性廢物,借助微生物和浮游微藻等降低溶解性有害廢物,通過臭氧和紫外線裝置等殺菌消毒手段控制病原微生物數量,實現對蝦養殖用水的循環再利用,建立了凡納濱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該養殖技術已在我國北方地區推廣應用,對蝦養殖產量達到5kg/ m2,經濟和生態效益良好。多年實踐證明該養殖模式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圖1 凡納濱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藝流程示意圖
增產增效情況:
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通過物理過濾技術、生物凈化技術、殺菌消毒技術、營養強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等的綜合運用,促進對蝦健康快速的生長,既提高了養殖對蝦的成活率,增加了養殖產量,提高了養殖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營養物質循環利用,減少了養殖廢水的排放,節約水資源,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在山東、河北和天津等地區推廣應用養殖效果顯著,得到養殖產業的普遍認可。
2016年10月21日,青島市發改委主持并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卓越海洋集團有限公司和濰坊新大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合作開展的“對蝦工廠化養殖”進行了現場驗收。濰坊新大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配套了微濾機、蛋白分離器、生物濾池、臭氧消毒裝置等水處理設施。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年養殖3茬,累計養殖面積7200m2。第1茬放養時間1月23日,放養密度687.5尾/m2,養殖87d收獲對蝦4533.5kg,平均產量5.67kg/m2,平均體重12.27g,成活率68.7%,平均售價為75元/kg,銷售總額達340012.5元;第2茬放養時間4月25日,放養密度781.25尾/m2,養殖81d共收獲對蝦17800kg,平均產量4.3kg/ m2,平均體重10.42g,成活率74.3%,平均售價為40元/kg,銷售總額達712000元。第3茬放養時間10月20日,放養密度625尾/m2,養殖97d共收獲對蝦15648kg,平均產量4.89kg/ m2,平均體重10.51g,成活率74.4%,平均售價80元/kg,銷售總額達1251840元。全年對蝦養殖總利潤達729481.5元。養殖期間,生物膜運行穩定后,在日補充新水量不超過15%情況下,水體中氨氮和亞硝態氮均可控制在1mg/L以下。利用該模式養殖對蝦能使用水量減少80%,有效控制疾病發生,生態效益顯著。
技術要點:
一、養殖設施
1. 養殖車間及養殖池
養殖車間多為地面或半地下一層結構,以長方形為宜,單跨或多跨。車間應結構牢固,屋頂能夠防風、抗壓。屋頂可采用拱形或傘形鋼架結構,頂面可覆蓋透光率較高的玻璃鋼瓦,也可覆蓋雙層透明塑料薄膜,北方地區也可配置能升降的保溫毛氈。
養殖池采用水泥池或大型玻璃鋼水槽,有圓形和方形弧角池及跑道式。養殖池面積以20 m2~50 m2為宜,池深1.2 m~1.5 m;池底需平整光滑,以3%-5%坡度順向排水口。排污口及養殖池上周設置對蝦防逃網。
2. 循環水處理設施
(1)回水裝置及循環泵
循環水養殖系統的高程設計應做到一次提水后,水體在系統內完成梯級自流。循環水泵的揚程應根據管道大小、輸送距離計算后設計為最小揚程。
各個養殖池均應設有進水口、溢水口和中央排污口。進水管口1~2個,略高于養殖水位,沿池壁切向進水。排污口1個,位于養殖池中央,養殖廢水經過池底排污口排水,再經擋水橫板溢流出池排出或經回水管進入循環水處理系統。
根據總氨氮產生量、脫氣量、需氧量及生物濾料體積等計算養殖水循環量大小。循環量可由循環水泵及閥門調節。循環水泵宜與變頻器聯合使用,便于調控循環水流量。
(2)固液分離設備
常見顆粒物(粒徑大于60 μm的顆粒)收集和去除設備有轉鼓式微濾機、帶式過濾機、弧形篩等。
微小顆粒(粒徑小于50μm)的去除采用蛋白質分離器。
(3)生物凈化設施
生物濾池可采用玻璃鋼水槽,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水泥池結構。
生物濾池有效水體應根據對蝦的容納量及生物處理的效率等計算。生物濾池有效水體與蝦池有效水體體積之比一般為1:1~1:3。
生物濾料推薦PVC彈性填料和PVC多孔環,生物濾料數量宜根據系統的基本(單獨運用按最大)生物承載量確定。一般彈性填料填充率為30%~80%,多孔環填料填充率一般在20%~60%。
(4)增氧設施
養殖池配備微孔增氧設施,一般要求供氣量不低于養殖水體的0.5%~1.0%。高密度養殖在養成后期夜間可補充液氧增氧,保證水體中溶解氧不低于5.0mg/L。
(5)殺菌消毒設施
采用紫外線消毒裝置和臭氧發生器綜合殺菌。紫外線殺菌采用渠道式裝置,一般選擇波長240~280μm的燈管。臭氧發生器裝置產量范圍為2.5~65g/h,并輔助添置臭氧流量計,保證臭氧的投入濃度0.08~0.20mg/L,臭氧消毒后的水體應充分曝氣后方可進入養殖水體。一般認為在蛋白質分離器中加入臭氧,是既經濟又安全可靠的方法,而且殺菌效果比較理想。
3. 配套設施
小型發電機組、水質和生物檢測設備、控溫設施、水質預警及控制設施和通訊設備等。
二、放苗前準備
1. 生物濾池掛膜
對蝦放養前20d~30d,可向生物濾池內注入新水,添加蝦片、有機碳源和硝化菌等,充氣進行掛膜。也可向生物濾池中注入無病原的養殖用水進行自然掛膜。
2. 養殖池及工具消毒
進水前,養殖池及養殖工具均應嚴格消毒。消毒時可使用25 mg/L~30 mg/L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全池潑灑消毒,浸泡2d~3d,清刷干凈。投苗前用20mg/L高錳酸鉀全池潑灑消毒,沖洗后排干水待用。
3. 養殖池進水及微藻藻相構建
對蝦放養前5-7d,養殖池開始進水。新水需經臭氧或紫外線嚴格消毒后方可使用。新水也可使用25 mg/L~30 mg/L漂白粉消毒,經充分曝氣后使用。
養殖池中應接種適應當地水質條件的綠藻、硅藻等有益微藻,如青島大扁藻,普通小球藻等生長速度快、耐高溫能力強,可以在對蝦工廠化養殖水體中形成穩定藻相,微藻密度維持在(5~10)×104 cell/mL為宜。
三、標粗
1. 水質要求
標粗池水溫和鹽度應與育苗池水溫和鹽度一致或接近,放苗第5d起可以緩慢調整水溫及鹽度等,直至與養成池水一致。
2. 苗種選擇
蝦苗應是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捷、活力強無特定性病原(SPF)的健康蝦苗,放養前需要進行檢疫。標粗時放養密度以1~2萬/m2為宜。
3. 標粗規格
為提高蝦苗成活率,縮短養成時間,科學投喂與管理,將蝦苗集中標粗至體長3cm左右,然后分養至養成池。
四、養成管理
1. 水質要求
養殖用水的氨氮、亞硝態氮、硫化氫和pH值等水質指標均應符合《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養成池水冬春季節水溫以22~30℃為宜,夏秋季節以不超過32℃為宜,養成期間鹽度控制在15~20為宜。
2. 放養密度
根據預計收獲對蝦規格及水處理能力,確定養成放養密度。一般養成時放養密度以500~800尾/m2為宜。
3. 巡池及測量
養成期間,定期(每天早中晚三次)觀察對蝦活動,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及時檢維護殖設施。定時(投料后2h)查看餌料臺餌料利用情況。定期(7~10d)測量養殖對蝦體重、體長。每天監測溶解氧、水溫、pH值、鹽度等水質指標。定期測量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和弧菌數等水質指標。
4. 飼料質量
配合飼料應符合GB/T 22919.5-2008的規定。養殖后期投喂的鮮活餌料應新鮮、無污染。
5. 飼料投喂量及投喂方法
推薦投喂量為飽食量的80%~90%。配合餌料日投餌量以對蝦總體重的5%~15%為宜,實際操作應根據對蝦大小、活動、攝食情況,水溫和殘餌情況,確定當日投餌量。
根據對蝦體長,選擇餌料粒徑。一般對蝦體長2~4cm,可投喂粒徑0.3~0.5mm飼料,日投喂量15~20%;對蝦體長5~7cm,可投喂粒徑0.8~1.3mm飼料,日投喂量8~10%;對蝦體長7cm以上投喂粒徑1.3~1.6mm飼料,日投喂量3~6%。日投喂次數應根據對蝦攝食情況決定,一般分6~8次投喂。下午以后投餌量應占全天總投餌量的60~70%。
發現養殖對蝦攝食不良時,應查明原因,同時減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
水溫低于20℃或高于32℃時減少投飼量,16℃以下停止投喂。
6. 池底排污及補充新水
投喂后2~3小時,應及時排污。排污量宜占總水體的2~3%。排污后需加注新水。
運行前期,根據水質檢測情況,每天更換部分新水,直至氨氮和亞硝酸態氮等達到水質要求。運行中期,一般不需換新水,每天只補充蒸發量。運行后期,為促進對蝦順利脫殼,可以每周更換部分新水,同時也可補充鈣、鎂等微量元素。
7. 循環量控制
根據對蝦放養密度,大小及水質情況,控制系統實際運行水循環率。循環量一般以5-8次/d為宜。
8. 生物濾池運行管理
生物濾池的生物膜形成后,水溫、鹽度、pH、碳源及溶解氧等劇烈變化有可能導致生物膜脫落而影響凈化效率。因此,養殖期間須維持生物濾池中水質的穩定。
9. 病害防治
每日凌晨、下午及傍晚各巡池1次,觀察對蝦活動、分布、攝食情況,注意發現病蝦及死蝦,檢查病因。不應投喂帶有病原的鮮活餌料。人員接觸病死蝦后要進行消毒處理,及時切斷病原傳播。定期對蝦池中的病原生物進行檢測,具體檢測規程按相關規程操作。
10. 養殖記錄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2003)第31號《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做好《水產養殖生產記錄》和《水產養殖用藥》等相關記錄。
適宜區域:
包括山東、河北、遼寧、天津、江蘇等省沿海及鹽堿地凡納濱對蝦養殖區域。
注意事項:
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對投喂飼料質量要求嚴格,應選用蛋白含量較高的環保型飼料,也可添加適量維生素、蝦青素、免疫增強劑等,保證對蝦快速生長。養殖排放物可進行無害化處理后綜合利用。
技術依托單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