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村新報資訊: 7月底開始,石首市高基廟鎮汪家土當漁場的漁民們開始從魚鱉混養的池塘里捕撈甲魚出售,享受著豐收帶來的喜悅。“我們的成鱉遠銷上海、江蘇、浙江等市場,今年一畝將至少增加純收入4000元以上。”汪家土當漁場的漁民欣喜地說。
在汪家土當漁場,承包戶主李新貴是第一個嘗試魚鱉混養的人。 “去年,我發展魚鱉混養面積8畝,投放種鱉200只75公斤,扣鱉1200只,白鰱、草魚、鯽魚、鳊魚、鯉魚、黃顙魚等魚種2305公斤。年底,銷售各類成魚11500公斤、成鱉100公斤,存池甲魚約150公斤。銷售收入近16萬元,獲純利5萬元,畝平純收入8000多元。”李新貴介紹說。
從2003年起,在江蘇等其它省份才剛剛興起魚鱉混養的時候,李新貴就開始在精養魚池中套養甲魚。在他的帶動下,漁場35戶專業養殖戶都開始采用魚鱉混養模式,這一部分“先吃螃蟹”的漁民嘗到了這種新的混養技術帶來的甜頭。
一直在高基廟鎮汪家土當漁場蹲點的武漢甲魚收購商老何說,這種混養的甲魚收購價格在80-110元/kg左右,比一般家養甲魚的價格要高出一倍以上。之所以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是因為混養甲魚基本保持了野生甲魚的外形、風味和營養價值。
“近些年來,野生甲魚數量越來越少,市場上銷售的甲魚以溫室工廠化養殖的為主,養殖密度大,用藥多,營養價值遠不如野生甲魚,不受消費者歡迎。池塘里養殖的混養甲魚及時填補了市場的需求,價格相當于工廠化養殖甲魚的兩倍以上。而且,對于養殖戶來說,混養甲魚還不需要另投飼料,養殖成本較低,效益卻大大高于工廠化養殖。”石首市水產局總工程師趙亞東說。
據介紹,池塘魚鱉混養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特種水產養殖模式。通過池塘改造,混養一部分鱉,可大幅度提高現有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魚為主、鱉為輔的混養模式,畝產鮮魚可達400公斤、鱉75公斤,魚鱉成活率達到80%以上,畝利潤達到5000元;若以魚、鱉并重的混養模式,可畝產鮮魚200公斤,鱉200公斤,魚鱉成活率達到80%以上,畝利潤達到1萬元。
省水產局產業處專家提醒養殖戶,魚鱉混養每畝投入隨著養殖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在1-4萬元,投入產出比約為1∶1.5。一般池塘稍加改造就可進行魚鱉混養,我省大部分地區都適合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