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疆都市報資訊:提到吃魚,烏魯木齊市民已經不以為然了,因為只要兜里揣著錢,超市也好、水產市場也好、酒店飯館也好,鮮活的海魚、湖魚、河魚等,應有盡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但在1986年以前,首府百姓的餐桌上還見不到鮮活的水產,常見的不過是冷凍過的帶魚、黃花魚、鯉魚等。
10年前,人們可以見到活蹦亂跳的魚了,但也只有青魚、草魚、鰱魚、鯉魚這“四大家魚”。常老五,一個來自安徽水鄉的養魚人,在新疆養魚20年,見證了首府市民盤中魚從死到活、從少到多的歷程。同時,他也完成了從為百姓養魚到為百姓釣魚,從以豐富老百姓餐桌到以豐富百姓精神生活的經營方向的轉變。
6月28日,烏魯木齊縣六十戶鄉“徽莊·水鄉”格外熱鬧,2008年全國釣魚錦標賽(新疆站)在這里拉開序幕。這也是新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國家級釣魚賽事,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名選手一“釣”高低。為期3天的比賽中,產生了手竿對象魚、手竿混養魚和拋竿三項比賽的獲獎選手,他們也贏得了參加2008年全國釣魚錦標賽總決賽的資格。在閉幕式上,徽莊·水鄉旅游區被國家體育局社體中心授予“全國釣魚錦標賽比賽場地”,被自治區釣魚協會授予“新疆釣魚協會第一釣場”。
“我可不能給咱們新疆人丟面子啊!”還留有安徽鄉音的常老五,說話的口氣已經很有新疆人的味道了。如今,常老五不但是新疆養魚業“大哥大”級的人物,被自治區養魚協會命名為“養魚狀元”,而且還靠養魚“游”到了創建水鄉旅游景區的境界。“我就想創建一個和水、和魚有關的全疆最好的鄉村特色旅游景區。”這已經成為常老五的奮斗目標,為此,他一路磕磕絆絆地走來,摔了不少跟頭,也嘗到不少甜頭。
“高考移民”成為最棒的漁民常老五本名常林軾,因在家中排行老五,而被稱為“常老五”。
1988年,準備參加高考的常老五來到新疆投奔在這里養魚創業的哥哥,他在老家的學校是尖子生,家人都以為憑他的學習成績在邊遠地區參加高考更能穩操勝券。命運和常老五開了一個玩笑。就在這一年,國家開始清理高考移民,他毫無疑義地被清理了出來,大學夢也隨著他成為第一批高考移民而破滅了。常老五開始跟著哥哥學養魚,他說:“失落了一段時間之后,我不得不想通了,得知在新疆養魚還是新事物,我就下了決心要在這里做一個最棒的養魚狀元。”
猶如在內地種新疆哈密瓜一樣,在新疆養魚的自然環境與安徽水鄉不能比,可謂是困難重重。但常老五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憑借自身扎實的文化底子和一點就透的良好悟性,他白天跟著從水鄉請來的技工師傅學實踐經驗,晚上捧著專業書本學理論知識。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和成功,兩年后,常老五成了一個養魚“土專家”,而且還摸索出了一套中醫治魚病的辦法,既省錢又環保。池塘的魚兒也很爭氣,給他帶來了一桶桶金。
上世紀90年代末,在新疆市場被稱作“四大家魚”的青魚、草魚、鰱魚、鯉魚已經飽和,養殖名優特種類的魚成為養魚人謀求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此時,紅雁池養殖的紅羅非魚和東溝養殖的虹鱒魚很受消費者歡迎,開辟了首府養殖名優特魚的先河。
常老五告訴記者:“我在養魚這條路上,也算是跑在前面的,但因為經驗不足、步子邁得太大而摔了兩個大跟頭,交了兩次高昂學費……”
2002年春天,常老五花了幾十萬元從蘇州購進一批武昌魚的魚苗,小心翼翼地伺候著,幾個月過去了,頭發絲大小的魚苗長到了每條重量600克左右,眼看著就會變成一桶桶金了,可是悲慘的“翻塘”事件卻發生了。那一天,常老五像往常一樣,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池塘看他的寶貝魚,但眼前的景象讓他心痛:武昌魚一群一群地把頭露出水面,喘息著,掙扎著!這是一個危險信號,也叫“浮頭”,意味著池塘的魚因為缺氧很快就會大批大批地死去,甚至全軍覆沒。果不其然,分分秒秒之間,浮頭的魚越來越多。常老五回憶說,“我當時腿都軟了,真想放聲大哭,但毫無回天之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也就半個小時的光景,50多噸魚啊,全都翻了肚皮,這就等于我的80多萬元打了水漂,那個心疼啊!”常老五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平素不喜歡玩撲克牌的他,卻主動找朋友玩了一天的撲克。這個跟頭,也讓他瀕臨絕境。
吃一塹長一智。這一次的慘敗,讓常老五有了防范類似危機出現的經驗,但養魚的風險還是防不勝防。
2006年夏天,常老五投入100萬元承包了魚塘,卻再次摔了一個大跟頭。他花血本引進了桂花魚的魚苗,沒想到魚苗自帶白肝病病菌,不但自身感染,而且還傳染了池塘里的成品魚。一個月的時間,魚塘里的十幾噸大大小小的魚全部同歸于盡,這次“空塘”事件至少造成了200萬元的損失。“唯一的收獲,就是我的池塘周圍的土地變肥了,因為近60噸的魚被撈了出來,就埋在了周邊的土地里。”常老五有點無奈地說。
摔了兩個大跟頭,并沒有讓常老五徹底趴下,讓他站起來的還是那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什么是競爭?我覺得應該是機遇來臨的時候,你抓住了。比如,當我得知人們有吃喬爾泰魚的欲望時,就以最快速度投入養殖,當同行掉過頭來準備大批養殖的時候,我的產品已經進了市場。”
2006年,常老五獲得了六十戶鄉6000多畝魚塘的承包權,他的人生歷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常老五說:“如此大的連片魚塘在西北五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優勢可以做很多很大的文章。給這里起名字的時候,我想了很多,當想到全國聞名的、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周莊水鄉時,我就決定把這里叫徽莊·水鄉,水鄉可以讓人聯想到水、魚和旅游,而徽字是因為我來自安徽。”常老五告訴記者,“我這里可以同時容納上千人垂釣,池塘里有十幾個品種的魚,可以滿足各種垂釣者的需求,還建有室內垂釣場所,一年四季在這里都能釣魚,有了這些條件,就能爭得‘新疆第一釣’的稱號。”
2007年10月,常老五主動找到自治區釣魚協會,毛遂自薦地請他們來考察。協會秘書長和主席過來一看興奮了,沒想到眼皮底下還有這么好的垂釣場所,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這里成為新疆第一個全國性垂釣比賽場地的場景。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