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致富經:山東省棗莊市漁業協會會長 馬洪發:“水面上全部都是網箱,各水庫都是網箱,國家規定就是500畝水面養1畝網箱。 它這個完全是超負荷養殖了。”
大家都想在有限的水面上發財,于是棗莊市大大小小的水面幾乎被漁民們的網箱占了個遍。可是,這樣高密度的養殖勢必要付出代價。
山東省棗莊市漁業協會會長 馬洪發:“ 養殖用的飼料積攢的特別深,一到夏天,一翻網,水都是黑的了。市場也供大于求,也不賺錢。”
2005年,棗莊的漁民總數已經發展到25000多人。魚多水少的局面讓棗莊市水利漁業局的領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漁民積累多年的網箱養殖技術,如果因為水面不夠而就此放棄的話,實在太可惜了。怎么樣才能讓漁民們能繼續養魚,又不污染水源呢?
山東省棗莊市水利和漁業局 副局長 許公瞻:“在這種矛盾下,我們政府大力的引導、扶持、鼓勵養殖戶走出市門,走向市外,走向全國。利用域外的宜漁水面和資源,發展我們的養魚事業。”
出去發展,可是,茫茫世界,要到哪兒去安營扎寨呢?
2005年剛過完春節不久,由棗莊漁業協會會長馬洪發帶隊,組成一個考察團,專程趕往離棗莊較近的安徽省滁州市,幫助漁民尋求合作的商機。這一舉動引起了滁州政府部門的重視。
安徽省滁州市農委漁業局 局長 徐廣友:“我們滁州有1059座大中小型水庫,54萬畝水面,有這么一個特色的資源。而且棗莊發展的模式就是水庫網箱養殖。”
滁州市水資源豐富。很早就有養魚的傳統。2004年,當地的水產品出口加工企業開始發展。2005年,他們盯上了一種叫做斑點叉尾蛔的美國魚種。但是如果要批量加工出口的話,用當地漁民們散養的方式不僅不便于捕撈,產量也低,顯然不能滿足企業出口的需要。
聽說山東棗莊的網箱養魚密度大、產量高、生長周期也快,而且他們從1998年就開始養殖出口魚,無論是養殖歷史還是養殖經驗,早已是名聲在外。聽說他們正在安徽尋找合作,當地的出口加工企業在滁州漁業局的幫助下,主動找到了他們。
出口加工企業董事長 錢永言:“他們正趕上我們現在出口美國的蛔魚需要,所以我們就主動找到他們,后來我們就在一起洽談。”
洽談進行的很順利。2005年年底,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加工企業承諾,只要棗莊漁民養殖的蛔魚質量達到出口標準,第二年公司將以每公斤1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于是,2006年一過完年,馬洪發就組織了棗莊的幾個養魚大戶以入股的方式組成了一支養魚隊,浩浩蕩蕩開往了滁州。孫晉軍就是其中的股東之一。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 孫晉軍:“ 在山東那邊養鯉魚,鯽魚,到這個地方來以后就專門來養蛔魚的。
到了滁州,漁民們就放手干了起來。包水庫、鋪網箱、投魚苗。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飼養,轉眼到了8月,眼看著網箱里的蛔魚馬上就能捕撈進入加工廠了,可就在這時,從企業卻突然傳來了一個消息:“美國今年提高了進口魚的質檢標準。很多以前不在質檢范圍內的項目,今年也都加了進去。
突然的變化讓漁民們有些措手不及。一直以來,他們都是按照以前的出口標準養殖蛔魚,新標準中增加的檢驗項目是否能通過檢驗誰也沒有把握?
山東省棗莊市漁業協會會長 馬洪發:“如果當時出不去口的話,作為我,我們實際上是帶頭人吧,壓力確實很大。那時,國內市場又沒有打開,出口收購標準就是5元錢一斤,我們國內市場賣2.5、2.6元一斤,那就虧大了。每時每刻都有跳樓的可能。”
魚已經養出來了,到底是出還是不出?馬洪發作為帶頭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的話,萬一有問題,不僅在經濟上會有重大的損失,棗莊多年的養魚招牌也將面臨危機。不出的話,這些問題不用證明就會成為事實。權衡之后,馬洪發和企業商量,先用少量的魚做成魚片,發到美國檢測,如果合格的話,再大批量生產。
山東省棗莊市漁業協會會長 馬洪發:“由于我們多少年追求質量,在美國出口這方面我們用上了。”
魚片順利通過檢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企業也按照當初的約定,按照每公斤10元的收購價把漁民們的魚全部收購。
出口加工企業董事長 錢永言:“2006年,大概他們每一個網箱賺了13000元左右,不到150箱魚大概賺了160萬元左右。”
看著棗莊的漁民把活蹦亂跳的蛔魚撈出水面,成車成車的往加工廠里送,當地漁民大吃一驚。再一打聽,靠這些魚,這些外地人竟然一年掙了160多萬,心里更是癢癢起來。于是,第二年,他們也跟著棗莊人學起了網箱養魚。
出口加工企業董事長 錢永言:“本地漁民都學,近一兩年來,我們應該有30%的漁民農民,學會了養殖技術。”
教會別人養魚,在棗莊人看來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早在2002年的時候,棗莊人就開始走出去發展養魚事業,他們最先開發了廣州、福建、浙江的水域,后來又逐步發展到四川、湖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到一處,不僅自己掙錢,也能帶動當地漁民致富。如今,棗莊在外養魚的漁民隊伍已經發展到了1萬多人。每年實現純利潤5000多萬元。
隊伍壯大了,收入也提高了,可是,養殖地的水源會不會也受到污染呢?
山東省棗莊市漁業協會會長 馬洪發:“我們現在就是1000畝到2000畝水面養一畝網箱。我們絕對不允許給當地造成水質污染。”
用以前2倍甚至4倍的水面去養魚。既可以掙錢,又不污染養殖地的水源。棗莊的漁民就這樣越來越多的走向了全國各地。
南方漁網球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