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養殖網消息:一、發展簡史
普陀區水產養殖歷史悠久,群眾有豐富的養殖經驗,歷來是本區漁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進程中包括了灘涂粗養縊蟶、淺海海帶南移養殖、壇紫菜及紫貽貝養殖,引進中國對蝦、毛蚶等新種類的圍塘、灘涂養殖,繼而引進太平洋牡蠣、羅非魚、海灣扇貝,開展了鱸魚、美國紅魚、大黃魚等網箱養殖幾個階段。特別是近十年來,海水養殖業更以較快速度發展,在養殖面積、養殖規模、養殖種類、養殖方式、養殖技術、養殖產量、單產效益等方面均有明顯擴大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水產養殖業發展更為迅速,為今后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發展現狀和成就
截止2004年底,全區海水養殖面積達到了54435畝,產量37409噸,其中圍塘養殖面積34680畝,產量23416噸;灘涂養殖面積15600畝,產量8271噸;淺海養殖面積4155畝,產量5722噸。全區現有養殖漁業勞力8485人,養殖漁民年均收入約為2萬元。近年來,普陀海水養殖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1、養殖種類增加,產量大幅上升
海水增養殖對象已從傳統的灘涂貝類增加到目前的魚、蝦、貝、藻等數下個種類。貝類是傳統養殖品種,主要有縊蟶、泥螺、毛蚶以及扇貝、牡蠣、采虹明櫻蛤、文蛤等等。繼而海藻也成了重點養殖對象,主要有海帶、紫菜、羊棲菜等。甲殼類以中國對蝦和南美白對蝦及梭子蟹為主,以及日本對蝦、斑節對蝦、新對蝦、青蟹等。魚類比重逐年增加,主要有大黃魚、美國紅魚、鱸魚、石斑魚、黑鯛、魚魚免 等。
2、育苗技術提高,種苗基本解決
養殖所需苗種過去靠天然采捕轉向人工繁育為主,目前主要養殖對象的魚蝦貝藻苗種已基本解決,除石斑魚等少數種類外,其余大部分均可滿足養殖生產需要。包括從國外引進的海灣扇貝,美國紅魚等均能大量生產苗種。泥蚶生產性育苗已獲成功。泥螺苗種也能通過自然附苗解決。
全區現有育苗廠11家,育苗總水體1.39億立方米。年育苗能力為:蝦苗5.5億尾,魚苗80萬尾,扇貝苗1.1億只,梭子蟹苗620公斤。
3、養殖海區擴大,格局基本形成
灘涂、淺海、圍塘已形成本區海水養殖“三足鼎立”格局。養殖區域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不斷擴展延伸。灘涂利用較為充分,有的地方幾乎已經沒有空閑之涂;圍塘綜合,立體養殖也摸索也很好的經驗;海水網箱歷經多年實踐,已發展為深水抗風浪網箱這一拓展海域的新型養殖方式。
4、養殖技術改進,效益日益發揮
淺海的浮筏、延繩、沉降、吊養、網箱等養殖方式都獲成功,灘涂中的蓄水圍網、圍堤蓄水、圍塘定苗等養殖技術都取得了成功。混、輪、套養殖技術在海水養殖上普遍應用,深水養殖、抗風浪設施漸趨成熟。蝦病預防也見起色,正在走出低谷。區內有兩家水產配合飼料廠,年生產能力為1.5萬噸,主要生產對蝦、梭子蟹等的養殖用飼料。海水養殖效益日漸發揮。
5、基礎設施改善,特色養殖興起
水產養殖向特色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加快了規模化養殖和產業化經營的步伐。結合標準塘建設,推進高標準圍塘建設,調整養殖布局,配套的苗種、加工、運銷等基礎設施大大改善。朱家尖萬畝梭子蟹養殖示范基地已成為省內著名養殖示范基地。六橫的網箱養殖、佛渡的深水網箱、桃花的鰻魚養殖等都是省內最早,曾起到率先示范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