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靠海養人”為“靠人養海”,由簡單地向海洋索取轉變為養海護海,向海洋投入,這一當初由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等漁業企業創造的漁業養殖模式,經我市政府大力推廣,強力扶持,以生態漁業為基礎的高效漁業和外向型漁業在全市落地生根。如今,大連海產品已成為“綠色水產品”的象征,100多個品種可直接進入國際超市。過去5年,全市水產品產值增長1.7倍,水產品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總量的15%。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906公里,海洋功能區劃面積達2.9萬平方公里,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優勢,海洋捕撈曾是全市漁業發展的支柱產業,由于粗放式發展,近海資源出現衰減。為改變這種局面,許多漁業企業紛紛轉變養殖方式。地處黃海北部海域的獐子島漁業集團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探索“海底底播”的養殖新技術,即將優質種苗直接投放到深達三四十米的冷水域海底,既不需要投食,也無需用藥,在2年至5年的時間里自然純生態生長。經過不斷探索,又創造出上層套藻、中層養貝、底層珍品養殖的科學生態養殖方式。集團董事長吳厚剛說,“過去海養人,如今人要養海。獐子島漁業堅持‘耕海萬頃更要養海萬年’的理念,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著海域的清潔。”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近幾年,獐子島漁業集團依據產品布局,先后在大連開發區等地建立了4個加工基地和3家公司,承擔扇貝、海參等精深加工生產和海珍品育苗及養殖。同時,創新營銷模式,通過經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辟的“綠色通道”,直接將海鮮產品送達各大市場與飯店。
在此期間,我市涌現了一批類似獐子島漁業集團立足生態漁業的養殖加工企業。市委、市政府認真總結這些企業的經驗和做法,提出加快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現代漁業發展思路,這就是依托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緯度的優勢,突出發展以生態漁業為基礎的外向型漁業和高效漁業,逐步達到漁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國際化。5年來,市政府累計投資3億多元,重點建設了集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水產技術推廣、漁業信息與市場、水產品質量與安全、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五位一體”的漁業發展支撐體系。先后建立起總面積170萬畝的148個無公害水產品產地,在130多個水產品加工企業推行了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占國內同行業的1/3,遼寧省的88%。
我市還積極探索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漁業企業合作的新機制,有30多家大型水產養殖、加工企業與國內9所水產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多元化渠道,投資40多億元,改建擴建、新建了大型水產品集散市場,有200多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具有國際水平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其中,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達20多家。還有150多億元各類投資,用于擴大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
如今,大連已成為我國海珍品養殖的主要產區,主要品種包括海參、鮑魚、扇貝、海膽等,其中裙帶菜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獐子島”、“棒棰島”商標獲馳名商標,16種水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標志。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