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為進一步提高池塘綜合經濟效益,我們于2004年在大官坂墾區開展南美白對蝦仁與大彈涂魚混養的生產試驗。
一、試驗地點周邊環境及池塘改造
連江縣大官坂墾區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發以來,對蝦是其主要養殖品種,墾區開發早,底質肥沃,多以軟泥為主,適宜底棲硅藻繁殖;且海水比重平均較低,介于1.007~1.019之間,有利于大彈涂魚與白對蝦的生長。試驗池乃利用原有蝦塘進行改造,將一口面積15畝的蝦塘分割成3口小池塘,每口面積5畝。池內挖深度為0.3米左右的十字形中內溝和環溝,溝的面積占1/5左右。建進、排水系統,在進水閘門內側設60目篩絹網,網前池底略加挖深,使其成淺潭,供收獲時敷設罾網之用。池的四周設置圍網,以防大彈涂魚越堤外逃。
二、清池消毒
分別用生石灰200千克/畝、茶籽餅10千克/畝進行消毒清塘,以殺滅病原體及清除蝦虎魚、鰻及其它雜魚等敵害生物。清池消毒后多次進排水沖洗池塘,清除殘留藥物。
三、基礎餌料生物培養
1.底枉硅藻培養 4月中旬開始,排干池水,曬灘數日,撒施米糠20千克/畝,注入新鮮水10厘米左右,再施入經發酵的雞糞30千克/畝作基肥,同時每立方水潑灑30克水玻璃(硅酸鹽類)和3克的三氯化鐵。3天后,底棲硅藻開始繁殖,如此重復施肥3次,池底形成一層薄藻床。在第一茬對蝦收成后再次培養底棲硅藻,排出池水露出灘面,留溝內海水供大彈涂魚棲息,施肥方法同第一次。
2.對蝦基礎餌料培養 4月下旬,將池塘水位加高至80厘米左右,施用尿素3千克/畝,過磷酸鈣1千克/畝,5日后透明度約60厘米,水色為黃褐色。鏡檢浮游藻類以角毛藻占優勢,水中橈足類浮游動物豐富。第二次基礎餌料培養于7月下旬進行,方法亦同第一次。
四、苗種放養
本次生產試驗養殖對蝦兩茬,先放第一茬蝦苗,后放大彈涂魚苗,第二茬蝦苗在第一茬對蝦收成15日后放養。
1.蝦苗放養 兩次放苗前3天每立方水均用0.2克的二溴海因消毒池水,72小時后每立方水施用5克光合細菌。先用規格整齊、體表斑點少、活力強的蝦苗,放苗時水深80厘米。第一茬南美白對蝦苗種于5月2日投放,共75萬尾,平均每畝5萬尾,蝦苗體長1.2厘米左右,放苗時水溫20.3℃,比重1.016;第二茬在7月26日投放,共60萬尾,平均每畝4萬尾,蝦苗體長1.5厘米左右,放苗時水溫27.0℃,比重1.015。
2.大彈涂全苗種放養 收購當地海區采捕的天然苗種,分批放養,自5月13日至6月10日共投放大彈涂魚苗種4.2尾,畝均2800尾,苗種規格2~6厘米。
五、混養期間的管理
1.水質調控 蝦苗放養后,每日添水5~10厘米至水深1.2米以上。此后,根據藻相及豐度適時換水,將透明度控制40~60厘米,每隔10日每立方水施5克光合菌。混養期間,增養機的啟用確立從兩茬對蝦養殖的中期開始至收獲。
2.投餌管理 對蝦餌料使用配合飼料,蝦苗放養13日后開始投喂,日投喂率3%~5%,投喂時根據攝食情況、天氣狀況對投飼量進行調整,每天投喂4次,傍晚以后的投喂量約占投喂量的70%左右。中后期沿池邊集中投喂。混養期間大彈涂魚主要以底棲硅藻、對蝦殘餌及有機碎屑為餌。
3.對蝦收成 第一茬對蝦于7月11日開始捕獲,養殖15畝共收成3795千克,平均每畝253千克,養成規格79尾/千克;第二茬對蝦從10月12開始捕蝦,共收獲3560千克,平均每畝237千克,規格77尾/千克。
六、對蝦收獲后大彈涂魚單養管理
1.曬坪追肥 每日刮取底泥,鏡檢底棲硅藻數量,底棲硅藻減少時,及時排干池水,進行曬坪追肥,施肥方法同前所述。
2.換水與水位保持 為加快底棲硅藻繁殖,水深一般控制在5~10厘米。12月份以后,為提高池溫,天晴無風時排水曬池,遇陰天、冷空氣侵襲時則注入較深的水。
3.收獲 大彈涂魚經9個月左右養殖,從2005年2月中旬開始捕獲,捕獲方法以罾網法與籠捕法為主,共收獲大彈涂魚420千克,平均畝產28千克。
七、效益分析
對蝦兩茬合計單產490千克,總產量7355千克,平均價格15.31元/千克,產量11.26萬元;大彈涂魚平均價格113.8元/千克,產值4.78萬元。對蝦與大彈涂魚合計總產值16.04萬元,扣除生活成本9.12萬元,總盈利6.92萬元,平均畝盈利4613元。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