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池塘選擇與清整
1.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系新開池塘,位于沿海堤外高潮區灘涂,泥沙底質,每個塘口面積2-5畝不等,海水水質達到無公害海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全年海水鹽度在16‰-25‰之間,pH值7.0-8.5,池塘最大蓄水深度1.2-1.5米。
2.池塘清整 在放苗前,清除塘內螃蜞、斑玉螺等敵害生物及其它雜物,翻耕池底10-15厘米,曝曬5-7天后,進水20-30厘米,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再用泥漿船將池塘表層底泥打成泥漿,厚度10厘米左右。
3.設置圍網 在池塘四周設置高1.0米左右的圍網,網目規格20-40目,再用寬2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縫制在圍網上部外側,防止螃蜞等敵害生物進入池塘。
4.建肥水池 在培育池旁邊建肥水池1口,面積為6畝,在苗種培育前10天左右,將腐熟有機肥堆放在肥水池四周,以培育餌料生物。以后苗種培育池中的養殖用水均從肥水池中抽取。
二、苗種播放
1.播苗時間、密度 2003年9月6日,將人工繁育規格為0.2-0.3毫米的雜色蛤幼苗投放到整理好的池塘中,數量為10億粒,播苗密度5萬粒/米2。
2.播苗方法 在播苗前預先在池塘內放10厘米左右的海水(從肥水池塘中抽取),把雜色蛤苗放在塑料桶里,加海水用勺把苗和水一起舀起,再均勻潑灑在池塘中。
三、養殖管理
1.加注肥水 根據培育池塘水質情況,適時加注肥水。一般每7-10天加注肥水一次,每次加注20厘米左右。同時對肥水池,每10-15天施用氮磷復混肥1次,施用量折純氮1克/米3,磷0.2克/米3。
2.水位控制 平常保持池塘水深30-40厘米,冬季天氣寒冷季節,加深水位到1.0米以上,防止凍傷蛤類苗種。每月選擇小潮汛晴暖天氣,對苗種進行干露一次。每天檢查池塘堤壩有否漏、塌現象,發現問題,及時修補。
3.檢查測量 每隔半個月取樣檢查苗種的生長情況和塘內敵害生物情況,測量苗種的規格,做好池塘記錄,發現敵害生物及時人工清除。
四、結果
經過6個多月的中間培育,至2004年3月28日,雜色蛤苗種全部起捕上市,其殼長達1.5-2.0厘米,總產量10785千克,平均畝產362千克。
五、討論
1.提早育苗和保持肥水是提高苗種出池規格的有效措施 本次試驗因為育苗時間較晚,培育雜色蛤苗種的水溫多在20℃以下,低于蛤類苗種最適生長溫度,所以培育的蛤苗生長速度較緩慢,出池苗種的規格偏小。如能提早育苗時間,則可增大培育后的苗種規格。另外本次培育池塘為新建池塘,肥水保持時間較短,水質較瘦,電影響了苗種出池規格。
2.搞好池塘清整和及時清除敵害是提出高成活率的關鍵所在 苗種從育苗池移到室外池塘,環境條件改變較大,因此應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環境,努力減少苗種對外界環境的不適應性。池塘表層底用泥用泥漿船打成泥漿后,有利于雜色蛤苗種的附著。剛出池的苗種規格小,容易遭到敵害生物的侵襲,清除池塘內的敵害生物,有利于提高苗種成活率。
3.在雜色蛤苗種培育池塘最好留有人行管理通道 每隔1.5米左右的間距留20-30厘米的空幅,便于日常的檢查管理,避免操作過程中壓踩貝類涂面,影響雜色蛤苗種的生長。(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