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育苗條件1、育苗場地 海區生態環境好,無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水污染,進排水方便,水質符合GB3097中二類水質標準。年平均鹽度范圍為20‰—32‰,pH值為7·8—8·4,交通、電力、通訊條件較好。2、育苗設施(1)育苗室 面積1000—1500平方米不等,室內壁應有透光大窗,屋頂以玻璃鋼瓦為宜,并配有可活動的遮光幕,以便根據天氣陰晴及育苗需要調節光線。室內應有充氣系統,其供氣增氧量應滿足育苗池需要,并按生產規模配套恒溫設備。(2)育苗池 一般為半地下式,規模大小不一,視育苗規模而定,面積30—60平方米不等,池深1·8—2·0米,多個并聯,獨立進排水。池底部略向排水口傾斜以利排水清池。每口池都應有充氣管道。新建水泥池必須浸泡1個月左右,以除去砭堿,浸泡過程中3—5天換水一次,直至pH值不大于8·4為止,方可投入使用。(3)餌料室 室內應光照充足,能調光并設人工電源,設置適宜培養多種單胞藻類的保種室和二、三級餌料培養池。餌料池數量宜多,容量宜小,深度在1米以內。總水體為育苗水體的30%左右,進排水和操作管理方便。也可采用封閉式培養,以提高餌料供應的穩定性。
育苗技術1、親貝的選擇 選擇自然繁殖期前1個月左右,一齡以上,殼長大于8厘米,體健壯、殼無損傷,雙殼合抱自然,閉合有力,殼緣銳利,軟體部豐滿(白肚黑邊)無病蟲害的太平洋牡蠣作親貝。2、親貝的精養 清除親貝各種附著生物,在室內外疏養。室內是把親貝放入暫養池靜水精養,密度30—35個/平方米,控溫20—28℃,鹽度為20‰—32‰。每天上、下午投入單胞藻或適量的豆漿、淀粉等進行飼養;室外是將親貝裝入網袋在海區筏架疏掛精養或單個親貝裝入直徑30厘米,長60厘米的網籠,每籠15—20個,掛養于海況較穩定、生物餌料較豐富的蝦池等墾區水域。3、親貝的促熟和緩熟 主要是調節溫度和餌料來實現。在水溫較低的季節,將已達自然生殖期的親貝從海區養殖場移到室內,先在稍高水溫下飼養(投餌、增氧、換水或循環水),并逐步提高溫度,上升到自然性成熟所要求的適溫,使其很快達到提前成熟的目的,采用調整溫度的方法,幾乎一年四季都可獲得牡蠣的成熟精卵。反之當牡蠣進入自然生殖期,在精、卵排放之前,選擇親貝,放至低溫(產卵的下限溫度)海水中飼養,控制性腺發育,使其不能排放,待自然生殖期過后,再將水溫恢復到產卵水溫促其排放,這樣就可以再次得到精、卵。延長精卵排放期,可增加育苗次數。4、親貝的暫養 親貝在臨產前,每天必須檢查性腺成熟度,性腺成熟度一般采用測定生殖腺指數的辦法,即生殖腺與整個軟體部重量的百分比。當生殖腺指數達45%以上時,則說明已成熟,并要根據潮汐,天氣情況進行產卵前預測,決定從海區取回親貝的時間,一般在海區產卵前1—2天取回親貝最好。取回的親貝如尚未使用或性腺尚未成熟,可放在室內池暫養,應先把暫養池注滿水,然后放進親貝,不應先放親貝后注入水,水溫保持20—28℃。5、親貝的催產 太平洋牡蠣屬于易受精類型,可用解剖方法取得精卵直接授精外,最常用是陰干、變溫流水刺激法,其步驟如下: ①陰干:6—10小時;②升溫:3—5℃,即在太陽光下曬4—6小時(注意陽光太強時要遮陽);③浸泡:升溫后的親貝置于低密度(1·010以下)海水浸泡30分鐘;④消毒:親貝移入5毫克/公斤高錳酸鉀水中消毒5分鐘;⑤洗凈:用過濾海水沖洗干凈;⑥流水刺激、將親貝平放于催產池或循環水池中,用新鮮過濾海水以10—15厘米/秒的速度,刺激1—24小時。一般是雄性先排放,精子達到一定數量時,要先檢出部分雄性親貝,在親貝排放過程中不斷取樣觀察親貝排放情況,掌握排放高峰和終止時間,取出所有親貝,注入新鮮的過濾海水。6、受精卵的處理 當看到卵子出現受精膜或極體,一般表示受精了。(1)洗卵 卵子受精后,靜置20—30分鐘,使將中上層海水輕輕放出,留下底部的受精卵,再加入新鮮的過濾海水,輕輕攪動,待受精卵沉淀后,再棄掉上層海水,這樣清洗2—3次,至把過多的精液清洗掉。(2)計算 受精卵的計算一般是以出現第一極體為標準,并在洗卵后計算數字才確定。將受精池水輕緩攪拌,使卵子分布均勻,然后用吸管選不同點抽取等量卵液放在燒杯中,再用帶刻度吸管將杯中的卵子先吹勻,并及時吸取0·5毫升置于玻璃皿中,在顯微鏡下逐個計算,這樣連續從池中取樣幾次取其平均值,最后求出總卵量。使用水滴計數法或待卵下沉后以面積求卵量也可。在計數的同時應將受精卵與未受精卵統計出來,這樣就可計算出受精率。7、孵化與選育(1)孵化 從受精卵開始,經若干細胞期,桑椹期,胚胎期,原腸期,擔輪期,進入直線絞合幼蟲期,這一階段稱為“孵化”。歷經24—48小時完成,在適宜范圍內,發育快慢與水溫成正比,孵化密度100—250個/毫升胚胎。含有受精卵孵化池的池水不必灌滿,水深在1米左右,在孵化過程中逐日加水20—30厘米。孵化階段不需投餌。(2)選育 胚體在孵化過程中,一般在16—24小時后相繼破膜浮起,進入擔輪幼蟲期,利用這一點將上浮在中、上層的幼蟲輕輕引入培育池進行培育。8、幼蟲培育 直線絞合幼體投入育苗池開始,直到發育成貝苗的整個過程。(1)培育密度 培育密度按擔輪幼蟲期,15—30個/毫升;殼頂幼蟲期,5—8個/毫升;變態幼蟲期,1—2個/毫升。(2)投餌品種和日喂密度 按D型幼蟲期,云微藻、叉鞭金藻2—4萬個/毫升;殼初—殼中期,云微藻或叉鞭金藻2—4萬個/毫升;殼中—殼后期,云微藻或叉鞭金藻2—4萬個/毫升+塔胞藻或扁藻0·2萬個/毫升;變態附著后期,云微藻或叉鞭金藻3—6萬個/毫升+塔胞藻或扁藻0·3—0·5萬個/毫升。從飼養效果看,單一餌料前期以等鞭金藻和叉鞭金藻為好;幾種混合餌料(特別是后期)更佳,投餌量視幼體發育,培育密度及胃飽滿度情況而定,不能投喂老化餌料。(3)代用餌料 豆漿:干豆粉1—8毫克/公斤用水調勻、煮沸過濾(用25號篩絹)稍沉淀,棄去粗粒,沖稀、投喂。或干酵母粉研碎后1克/立方米水體浸泡、加熱、沉淀棄去底部淀粉等雜質后投喂。9、管理 幼蟲剛入池,保持水深1米,每天添加水20—30厘米直到滿池后改用換水器換水。日換水量30%—50%。除添水或換水增氧外,育苗池應配備充氣設施,一般每2·5—3平方米配一個氣頭。10、采苗 牡蠣胚胎孵化后,在水溫23—25℃,海水密度1·018條件下,經18—22天固著生長,殼長達280—350微米,出現眼點這一顯而易見的特征,可以作為投放采苗器的標志。眼點出現率達到40%—60%就要投放采苗器,采苗附著基主要用貝殼串,以長1·2—1·5米的聚乙烯繩穿串,每串牡蠣殼100片,采苗過程,采用縮光(覆蓋黑色遮光網)方法使附苗均勻。每片附著器應附著8—15個牡蠣苗,才達到生產要求。若太少則應再采,若太多則應棄除部分。幼蟲附著后6—8天,可出池下海暫養,拆串養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