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從蟶苗進塘附著,直至苗種收獲,大約需要半年多時間的培育管理。這段時間正值隆冬,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寒潮、風暴、雨雪、冰凍相繼而來,給蟶苗帶來嚴重威脅。由于剛進塘附著的蟶苗,潛穴較淺,極易凍死。為此要加強苗塘管理,及時修補塘堤,以免苗塘漏水。同時要防止人為踐踏,或入塘捕魚,特別要嚴禁鴨群進塘啄食蟶苗。苗塘進、排水口要保持暢通,以利排水。塘內無水或“油泥”(附生在涂面上的硅藻、蟶苗的餌料)稀薄時,應適當加高出水口,這樣在退潮后,塘內仍有薄層水,涂面就不會老化干裂。但涂面過于稀爛或淤泥沉積較多時,可將進水口挖得低一些,使退潮后塘內積水盡快排除。
蟶苗附著后20天左右,苗埕上能見到密密麻麻的小孔眼,這便是蟶苗的呼吸孔,在退潮后能明顯露出。這時如果涂質過于稀爛,蟶孔就會被浮泥堵塞,不能展開,弄不好蟶苗就會因環境不適而被迫遷移塘外。為此,對涂質過于稀爛的苗塘,應在塘堤四周開挖一條通往塘外的水溝,便于塘水向外滲出,使涂質含水量減少,有利于蟶苗穩定附著。位于高潮區的苗塘,在小水潮期間塘內應關水3天~4天,這對改善涂質柔軟度是有利的。坐落在高潮位的沙質涂苗塘因散熱快,溫度低,必須進行蓄水保溫,防止苗塘結冰,防止蟶苗凍死。這樣關水一個月后到天氣回暖后再放水。若不關水的苗塘一定要有傾斜度,以便排除塘內積水,不致苗涂結冰而凍死蟶苗。
做好蟶苗塘的管理,要特別注意塘水管理和鳥害的防治。
1.塘水的管理。塘水的管理應做到關水與放水相結合,在最后一批蟶苗進塘附著后20來天,因天氣已經轉冷,塘內應關水保溫,直至翌年春天,氣候轉暖后才開始放水,讓蟶苗隨潮干露1個月~2個月后起捕放養。
在暴雨、大風、下雪或結冰時,苗塘應保持30厘米水位,蟶苗可以“逢兇化吉”。因為暴雨會破壞涂面平整,導致蟶苗受低鹽度海水浸泡,影響正常生長;風浪會帶走塘泥,將蟶苗連泥帶水沖出塘外;嚴寒會造成涂泥結冰使蟶苗凍死。通過關水,增強了蟶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蟶苗安全過冬。同時,關水還能對防止涂面結皮老化起到改良涂質的作用。
每逢暖和天氣,可使苗塘干露幾潮,憑借潮水的漲落,帶走因長期蓄水而沉積過多的浮泥,以改善蟶苗的棲息環境。立春過后,即蟶苗臨近起捕前1至2個月,便應及時放水,潮進潮出,以加強蟶苗干露鍛煉,促使蟶苗在洞穴中進行必要的上、下運動,這樣可以提高蟶苗的消化吸收率,同時,通過干露鍛煉,能使蟶苗播種后即可適應自然海區潮水漲落的環境特點。
此外,塘水的管理還應做到深水與淺水相結合。暖和天氣應關淺水(約15厘米),讓涂面接受較多的光照,以促使涂面“泥油”繁殖生長,增加餌料生物,促進蟶苗生長。嚴寒天氣,應加深水位(約30厘米以上),防止凍害。
2.鳥害的防治。鳥害對蟶苗的危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能直接啄食苗子,二是它的糞便對蟶苗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危害蟶苗的鳥類主要有:
(1)野鴨:又名綠頭鴨,種類較多,為一種候鳥。每年秋冬成群飛往我國南方海邊過冬。它以潮間帶小動物為食,每當潮水剛漲上涂面時,便成群飛往蟶田啄食蟶子。
(2)白鸛:又名紅嘴鴨,是一種較大的候鳥。它常在溪流池塘中漫游,它們成群結隊盤旋在海涂上尋找食物。每年以10月~11月飛往蟶田,啄食蟶子,1只白鸛據說一潮能吃掉30只~40只蟶子,危害嚴重。
(3)海鷗:經常在海面上盤旋,發現蟶田后迅速地俯沖下去,在水中捕食。海鷗喜群居,當它發現食物后,便發出呼喚,成群海鷗便聞聲趕來。主要危害潛穴較淺的蟶苗。
防治海鳥的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張網攔捕,即在苗塘四周設置大眼攔網,利用鳥類夜間飛行時視覺不清,易撞在網上無法掙脫而被捕獲。攔網高2米~3米,網目15厘米,靠竹竿支撐在涂面上。二是利用聲、光驅散海鳥。如在塘堤上設置汽油燈或“響絲”(用塑料絲帶系于竹竿上,藉風吹發出刺耳的響聲)等辦法,也有采用土槍獵殺或打鑼、鳴鞭炮等,使其受驚后飛去。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