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泥東風螺[Babylonia Lutosa (Lamarck)](1),俗稱黃螺,隸屬于軟體動物門 (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 狹舌目 (Stenogiossa)蛾螺科(Buccinidae).分布在我國東海與南海,棲息于潮下帶泥質的海區,營底棲生活。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食用貝類。由于過度捕撈,八十年代后期,產量大幅度下降,導致價格不斷上升,到目前規格為100—160粒/公斤的價格為140元左右,經濟價值極為可現。為了保護與開發該品種的資源,大規格的開展人工育苗增殖已勢在必行。
國內有關東風螺的報道多為形態﹑生殖系統及組織結構方面的研究,關于繁殖技術多為日本東風螺和臺灣東風螺,而有關泥東風螺的人工育苗技術則少見且不夠完善,我場科研小組于2002年5月—9月間,在露天水泥池的條件下,對泥東螺的人工育苗展開科技攻關,且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為今后開展該品種的大規模人工育苗提供經驗與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親貝:
親貝來源:2002年4月28日從湛江市硇洲漁民處購買泥東風螺100斤,暫養于室內水泥池作為親貝,其殼高5.6—6.8cm,平均6.0cm體重30—40g,平均35g。
親貝的室內暫養:將親貝暫養于室內8×2×0.6m的池子中,暫養池要求平整光滑,以便于采卵,每天保持微流水,一般1—2d投喂小雜魚或蟹肉﹑蝦肉一次,并及時消除殘餌。
1.2幼體培育
1.2.1單細胞藻的培育:在采卵與孵化前一個星期須進行單細胞藻的三級擴大培養,培養的種類有金藻﹑扁藻﹑小球藻,通用營養鹽配方:硝酸鈉60ppm,磷酸二氫鉀4ppm,檸檬酸鐵0.5ppm,維生素B121瓶/m3,維生素B11瓶/m3 。
1.2.2采卵與孵化:親貝常將卵產于池壁上,可用刀片或小鏟將其收集。注意采卵時動作要輕快,以免卵囊被割破,影響受精卵的孵化率。將收集的卵囊用過濾海水沖洗干凈,去除污物,然后放在0.3—0.5cm網眼的塑料籃中,再用300ppm甲醛消毒10分鐘后放于過濾海水池中孵化,池水要緩緩充氣,微流水直到孵化。
1.2.3控制幼體密度:水溫在28—30℃ 時,受精卵經5d發育就可破膜而出發育成浮游幼體。將快出膜的卵囊放于已貯備好過濾海水的育苗池(規格8×2×0.9m)中繼續孵化,育苗池用95%遮光網遮光。當幼體孵出后,注意控制幼體密度在5萬個/m3左右,當密度足夠時,再將正在孵化的卵囊移到另一個育苗池繼續孵化,直到完全孵出。
1.2.4餌料的投喂:幼體一出膜即開始攝食,1—4天以金藻為主,4天后再慢慢補充扁藻和小球藻,到后期則應以扁藻為主,補以少量金藻﹑小球藻,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應根據具體情況(如天氣﹑水溫的變化)靈活掌握,一般以投喂2小時后有少量剩余為宜。投喂過程中,間接補充少量酵母片以助消化。
1.2.5水質控制:為改善水質環境,適當的換水是必要的,為避免水環境的突變.不宜一次性大量換水,應少量多次為宜。一般前5天不換水,以后每天換1/5v水。同時應根據水質情況適當施加有益活菌,抑制水中病菌的生長。
1.3稚貝培育:將稚貝放養在流水育苗池(規格8×2×0.9m),緩緩沖氣,池底鋪一層細沙,以剛能蓋過稚貝為宜,以后隨著稚貝的生長再適當補充經洗凈消毒的細沙。初始放養密度3000個/m2。幼體變態成稚貝后,食性由單細胞藻轉化為肉食性,應開始投喂魚﹑蟹肉,考慮到餌料成本和稚貝對食物的選擇性,前7天以蟹肉為主,7天后可以補充投喂小雜魚,也可以用雜魚完全替代蟹肉。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依體重的3-5%投喂,餌料應力求新鮮,每隔一星期用酵母拌餌投喂一次。另外,稚貝培育后期應注意氨氮的超標,應定期施加底改劑和有益活菌,抑制病菌的生長。稚貝覓食時常大量爬出水面,可用毛刷將其掃回池中,也可用水沖使其掉回池中,以防止其干死,當稚貝長到0.5cm以上則能在干死前自己掉回池中。
2、結果
2.1繁殖
2.1.1產卵:親貝在室內暫養當天晚上就開始產卵,產卵多在夜間進行,也少數在白天。親貝有集群產卵的習性。產卵時親貝貼在池壁上,緩慢地移動,卵從腹足口緩慢排出,產出的卵囊多數粘附在池壁上,只有極少數產于池底。卵囊呈乳白色,木耳狀連成一片,每片有20~100個卵囊不等。透過包膜可見到灰褐色的受精卵。產卵時室內水溫25~27℃,海區水溫為24~26℃,比重1.0190—1.0210。據觀察泥東風螺在湛江地區3月中旬開始產卵,到10月仍能產卵,繁殖季節親貝能多次產卵,其中5~7月產卵量最多,為產卵盛期。
2.1.2孵化:水溫為25~27℃,比重1.0170~1.0210微流水充氣的條件下,第6d發育成幼體雛形,在顯微鏡下可見幼體在卵囊內活動;第8d幼體破膜而出,剛孵出的面盤幼體大小(殼長×殼寬)為427.55×261.56~401.39 × 254.42μ[2]當水溫在28~30℃,在同等條件下只需5d幼體就可破膜而出。
2.1.3幼體的形態和發育:
孵出后的面盤幼體有一對翼狀的面盤,面盤邊緣周生一圈小纖毛,其上有兩行棕色的色素點,足原前端有一對眼點,游動時伸張 呈翼狀,肉眼觀察似蝴蝶狀[2]白天幼體具有趨光性,但在充足情況下表現不明顯,停氣時,活力好的幼體常聚集成群,經9—18d培育幼體面盤退化,附著變態成稚貝,以足部爬行。一對面盤一對眼點殼長427.55—401.39μ,一對面盤伸長大小約1000μ,一對眼點,足可伸縮,不能爬行,殼頂螺旋扭轉,大小殼長583—603.6μ
殼上出現褐色的斑點,其它同上。面盤退化消失,足可爬行,眼點一對,殼面為褐色與體體色相近,大小殼高為750μ。
2.1.4 幼體培育:
幼體培育密度為5萬個/m3,經過3—4d培育細體殼頂出現螺施扭轉,幼體變態成稚貝需9—18d,同池幼體變態時間差在3—6d,變態率在10~40%,平均達30%。變態后稚貝行底棲生活。
2.1.5稚貝培育:
幼體變態附著稚貝后放于有沙底育苗池微流水培育,以蟹肉,小雜魚肉為餌料,經30—40d的培育可長到0.5~1cm,成為螺苗,成活率達60%,出苗密度為2000粒/m2左右。
3、討論
3.1關于幼體培育的餌料:吳善編譯的方斑東風螺的產卵及幼體培育中提到用小球藻;陳德富在泥東風螺的繁殖與食性研究中用云微型藻;湛江硇洲的部分養殖戶在無培育單細胞藻純種的能力下,引入自然海水經肥水后用于培育幼體;也有部分養殖戶用螺旋藻、蝦片、BP等人工配合餌料替代天然餌料,我們則用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以上均能使幼體附著變態成稚貝,但效果有明顯的差異(表2),據我們的觀察,自然肥水培育的幼體生長快,水溫在28—30℃時幼體變態時間短(9—10d);人工餌料培育的幼體生長較慢且到稚貝階段開始表現出螺旋部較天然稚貝短小;用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幼體生長較快,且個體大、水溫28—30℃時幼體變態時間相對較長(12~18d)。自然海水經肥水所產生長的藻相較復雜,它與自然海區的藻相密切相關。所以這種方法培育效果會因海區藻相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當海區的藻相多數適合泥東風螺幼體攝食時,育苗就可獲保成功,而當海區藻相多數不適合泥東風螺幼體攝食時,則會導致育苗的失敗。人工餌料培育出的稚貝由于與天然稚貝有明顯的差異而失去價格優勢;用人工培育的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幼體的培育方法,受海區影響較少。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用人工培育的金藻、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的培育方法較適合于大規格的育苗和推廣。當然如果在藻相適合東風螺幼體攝食的海區,用自然肥水結合,金藻、扁藻、小球混合投喂效果應為更理想。
3.2關于胚胎及幼體發育的最佳溫度:據我們觀察,水溫在22—24℃時,受精卵經9—10d才能發育成浮游幼體。而水溫在29—30℃時,在同等條件下,受精卵只需5d就能發育成浮游幼體。試驗證明:水溫在22—30℃之間受精卵的胚胎發育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幼體培育在23—25℃時,需經18—30d才能變態成稚貝,而水溫在29—30℃,在同等培育條件下則只需9—13天,同時試驗還證明了幼體發育在35—37℃的水溫下仍能存活6d,我們認為水溫在28—30℃之間進行孵化和幼體培育得較理想的效果,但這是否是最佳培育水溫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3.3關于最佳鹽度:據我們試驗泥東風螺幼體能在海水比重為1.0140~1.0230之間正常生長發育,我們人工育苗期海水比重在1.0160~1.0230之間,能取得理想效果。在育苗過程中由于暴風雨的襲擊,曾出現比重由1.0220突降到1.0160的情況,但幼體并沒有出現大批死亡的現象,這說明泥東風螺對鹽度的適應性很強,至于育苗的最佳鹽度則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3.4關于幼體變態成稚貝的時間:幼體變態成稚貝是個復雜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變態時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認為水溫和餌料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同等條件下,水溫適合及餌料營養全面則會加快這個過程,反之則會減慢這個過程。
3.5關于稚貝培育
3.5.1沙底與無沙底的比較:我們試驗證明在同等培育條件下,有沙底比無沙底培育效果好,表現為有沙底最終增長量高于無沙底的增長量。(這與吳善在編譯方斑東風螺的產卵與幼貝培育中提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且外殼干凈,寄生物少。
3.5.2底沙的細度:我們認為沙的作用在于為東風螺提供隱秘、安靜的生活環境,沙的細度應以便于東風螺爬進爬出為準則,我們認為選擇0.1~0.2mm的細度是合適的。
3.5.3底沙的厚度:底沙厚度大對底質自身的凈化有利,但太厚則不利于出苗,基于這兩個因素,我們認為底沙厚度在0.5-1cm較合適。
3.5.4稚貝的餌料:我們認為應以蟹肉為主,特別是剛變態的稚貝。因為稚貝剛變態時,消化器官發育還不是很完善,這時如果投喂較難磨碎,且難消化的餌料則較易損傷稚貝的口吻及消化系統。而蟹肉相對于其它的餌料來說肉質較松散,且營養豐富,含鈣質高,應較適合稚貝的培育。同時親貝培育中我們也發現親貝在蟹肉﹑小雜魚等餌料中對蟹肉的選擇性最強。
3.6關于親貝的培育:親貝培育過程中餌料與水環境的好壞是培育好親貝的兩個重要條件。泥東風螺在繁殖季節能多次產卵,所以其對餌料的營養要求很高,特別是每次產完卵后,體力消耗很大,需要盡快補充營養,這時投喂含鈣質和蛋白質較高的餌料是必須的,我們多選擇蟹肉和蝦肉。泥東風螺對蟹肉和蝦肉的選擇性很強,投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否則容易引起暴食導致消化不良而損傷消化系統。嚴重時常引起大批死亡。所以平時常用調理腸胃的藥物(如大蒜素﹑酵母等)拌餌投喂是必要的。
3.7關于病害防治:我們在幼體培育中常見聚縮蟲大量寄生在幼體身上,能導致幼體死亡。對付聚縮蟲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藥物。但由于聚縮蟲對水環境突變較敏感,而東風螺幼體對水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所以在聚縮蟲大量繁殖時,我們常人為的改變水環境因子(如大量換水、升溫等)來抑制其生長,這種做法雖然有些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在稚貝培育中常見的病害為“脫殼病”,所謂脫殼即螺身爬出螺殼與螺殼完全分離,此時螺身仍能正常爬行,經過幾天才慢慢死去,嚴重時死亡率高達30%,應引起足夠的注意,目前這種病因尚未查明,我們估計是由于細菌感染到閉殼肌使閉殼肌受損所致。我們在試驗是遇到的病害雖不是毀滅性的,但平時也應注意及時防治,改善水質環境和底質是較好的防治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