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青蛤為亞熱帶種,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優良的海產貝類之一。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上人為的濫采酷捕,青蛤資源急劇下降,苗種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現將青蛤資源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供參考。
一、 選擇與池塘的清整
池塘底質為泥沙底,面積10~20畝,深1.5~2.0米,進、排水方便。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端略有傾斜。在親貝排卵前一周左右,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待毒性消失后進水30~40厘米備用,進水口用60~80目篩絹過濾。
二、 親貝的選擇與暫養
親貝一般選擇二齡貝,規格為3~4厘米,每畝用量50千克。每年5~6月份將選好的親貝放在海區或池塘的一角。在親貝暫養期間,要經常用顯微鏡觀察其性腺發育狀況。當肉眼觀察卵粒呈松散狀、鏡檢發現有大部分卵子成熟后,可將親貝取出,移入室內水泥池產卵。
三、 親貝催產
將發育好的親貝取出,在陰涼處陰干5~8小時,后移入準備好的室內水泥池,加水30~40厘米,水需經沙濾或300目篩絹過濾。將親貝散攤在池底,充氣,使水呈沸騰狀。在整個產卵過程中,要及時檢查產卵情況,如發現受精卵或精子過多,要及時將受精卵排除,計數后放入已準備好的池塘內孵化,并及時向水泥池內加注新水,以刺激親貝繼續排卵至結束。
四、 受精卵培育
受精卵排入池塘后,可視密度高低適當加注新水。入池的第二天,可用120目篩絹做成的浮游生物網撈取幼體檢查其發育情況。受精卵入池天后,可全部轉為殼頂幼蟲附著池底。
五、 稚貝的培育
稚貝的培育主要是水質管理。要定期檢測水質各項指標及藻類數量。如池中餌料生物過少,除添加新水外,可少量施尿素0.5mg/L、磷肥1mg/L。在入冬前,要將池水加至1.5米以上,以保證稚貝安全越冬。
按以上操作規程,到第二年春天,稚貝可長至1.0厘米左右,此時可將稚貝分散到海區養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