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蟹土池育苗成本較低,6~7萬元就可建一個l0畝左右的新場,l0畝水面一般只需直接生產成本15萬元左右,而且生產較為穩(wěn)定,一般畝產可達5kg。但隨著土池育苗場的急劇增加,問題也逐步出現(xiàn)。筆者根據近年來在浙江寧波地區(qū)的生產實踐,就土池河蟹育苗中的幾個技術問題作一介紹和探討,以供參考。
1 土池
設置土池應挖成近正方形,長形池易造成幼體聚集于池的上風邊角,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土池以長寬比5.5:4.5,面積0.5畝,池深1.5m左右為宜。新建池池壁應拍打結實,以防海水浸泡而倒塌。池壁坡度越小越好,以免水位變動過大造成幼體擱淺。池底要求硬質的沙土底,有淤泥的應徹底清除干凈。土池布局一般為并排式。
2 清 塘
于育苗前15天選擇晴天進行,清塘時抽干水,視底質情況用75~150kg/畝生石灰及4~8kg/畝漂白粉混合潑撒池壁,浸泡池底。
3 親 蟹
3.1 購蟹時間
土池育苗由于受天氣影響較大,故盡可能晚些購蟹。但近年發(fā)現(xiàn),3月10日后進場的蟹,普遍出現(xiàn)極為嚴重的抱卵蟹卵粒脫落現(xiàn)象,而3月10日前進場的無一發(fā)生。這可能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水溫變高,引起親蟹有效積溫過高.導致性腺早熟所致。因此,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與水溫狀況,適時購蟹進場。
3.2 親蟹選擇與暫養(yǎng)
應選擇金爪、黃毛、白肚的健壯個體作親蟹,雌雄比以3~2.5:1為宜。暫養(yǎng)密度不宜超過300kg/畝。鹽度不低于8,水溫不低干10℃,否則易造成流產。日投餌量按親蟹總體重的0.5%~1. 5%,水溫低干6℃時,可不投餌。
3.3 親蟹再利用
許多場抱卵蟹第一次孵化時就布滿所有土池。但由于氣溫、水溫逐步升高,使抱卵蟹第一次孵化結束至第二次孵化間隔時間縮短,由于沒有留下空池,結果就無法利用第二次孵化的幼體。筆者認為,第一次布池時應留2~3池(按10畝水面)備用,因4月下旬天氣以晴朗為主,除蚤狀幼體I期變Ⅱ期淘汰較多外,一般到大眼幼體都較順利,而且越到后期價格越高,故應充分利用第二次抱卵蟹。有條件的場,待親蟹第二次抱卵時可移入室內,進行低溫處理,以延長抱卵蟹第二次孵出時間。
3.4 孵化時間控制
土池水溫受天氣影響較大,由于地理環(huán)境條件相對一致,所有場幾乎1~2天內同時開始孵化,同時變?yōu)榇笱塾左w,而且大眼幼體變幼蟹隨水溫的不斷上升變得更為迅速,在26~30℃時,大眼幼體變齊后的第2~3天就有個別幼蟹出現(xiàn)。由于各場家出現(xiàn)大眼幼體時間較為集中,對銷售造成極大的壓力,許多場家被迫壓價出售,惡性競爭。針對該現(xiàn)象,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盡量克服同時出苗的情況:
3.4. 1 土池低溫換水法 使用海區(qū)的底層水,每天換水,換水量及換水時間視天氣及池塘水溫而定,盡量維持較低的水溫。
3.4.2 防止營養(yǎng)過剩 在攝食旺盛階段,適當減少投餌量,而且應使用低值魚類餌料,以抑制卵粒發(fā)育過快。
3.4.3 室內暫養(yǎng) 有越冬室的場,可以把抱卵蟹移入越冬室,一方面越冬室陰暗,氣溫較低,可以維持低溫、恒溫;另一方面每天可方便地換入海區(qū)相應的低溫水,有利于延緩親蟹孵出幼體時間。實踐證明,該方法可延緩7天左右。
4 育苗管理
4.1 水處理
土池育苗用水必須經沉淀處理,各土池第一次進水必須消毒,方法是提前3~5天進水,水位60~70cm,用2 kg漂白粉消毒,用前再加10cm新鮮海水。蚤狀幼體I、Ⅱ期每天添加10cm海水,Ⅲ期后,每天或隔天換水1/4~1/3。若海區(qū)水質不佳,整個育苗過程可不加換水,但第一次必須進滿沉淀海水。
4.2 進水網目
許多場對進水網目不很重視,事實上這涉及到橈足類數量問題,必須認真對待。蚤狀幼體I期時由于個體較小.密度較高,通常用100目篩絹網過濾海水,允許小的橈足類進入。蚤狀幼體Ⅱ期后可換成60~40目進水。這樣,橈足類提早在池中繁殖,可減輕蚤狀幼體V期變大眼幼體時對鹵蟲幼體及成體的壓力,也可促進餌料營養(yǎng)的互補,有助于蚤狀幼體V期變大眼幼體的成活率。
4.3 蚤狀幼體I期培養(yǎng)密度
以往經驗及報道均認為,土池蚤狀幼體I期密度應以1 000萬/池(半畝池)為宜,但筆者認為,在最先、最后孵化的l、2個池密度應加大至l 500萬/池較為合適,因該階段孵化需較長時間,發(fā)育也極不同步,以后淘汰率也較高。在孵化高峰時,如預期未來幾天天氣較好,可使用600-800萬/池的密度,因高峰期孵出的幼體發(fā)育整齊,成活率高,而且應選擇最好的土池來布這些幼體。
4.4 餌料
4.4.1 鹵蟲幼體
鹵蟲幼體為土池育苗中最主要的餌料,許多場只使用單一鹵蟲幼體。關于鹵蟲幼體的投喂量問題,在蚤狀幼體I期多投已形成共識,這可使一部分未被食完的鹵蟲幼體長成成體,作為蚤狀幼體V期變大眼幼體的餌料,以提高變態(tài)成活率。但具體的量仍較難把握。
根據筆者經驗,在蚤狀幼體I期的第l、2天應適量,以食完略有剩余為好;I期將變成Ⅱ期及Ⅱ期第一天應多投,保證一定量過剩,多余的鹵蟲幼體數量穩(wěn)定在一定水平后,不再多投,否則易造成災害。筆者1998年一個池由于蚤狀幼體I、Ⅱ期過多投喂鹵蟲幼體,造成鹵蟲幼體的群體優(yōu)勢,使得蚤狀幼體I-V期間不斷死亡,幾乎全軍覆沒,而鹵蟲成體充滿了整個池。
從蚤狀幼體Ⅲ期至V期,鹵蟲幼體投喂量以2次投餌間不出現(xiàn)大量殘殺,而部分蚤狀幼體腸胃仍能辨出微紅或微黃色即可,日投餌4~8次/池。但V期將變大眼幼體時,投餌量盡可能充足。
4.4.2 蝦片及蛋黃
蝦片及蛋黃目前看來盡管不是必需的餌料,但在土池育苗中仍起兩方面作用。首先,供作河蟹幼體的餌料,由于許多場難于把握孵出蚤狀幼體I期的準確時間,而使得開始時鹵蟲孵化跟不上需要,此時使用少量蝦片及蛋黃對剛孵化的I期蚤狀幼體顯得尤為必要。其次,供作鹵蟲幼體的餌料,使之能順利培養(yǎng)為成體。通常在蚤狀幼體I期,蛋黃投喂量0.5只/次,蝦片5~15g/次(鹵蟲孵化跟不上時取上限,否則取下限),每日8次。蚤狀幼體Ⅱ期開始,停止投喂蛋黃,蝦片投喂量應視池中未食完的鹵蟲幼體數量而定,一般5g/次,每日3-8次。
4.5 日常管理
4.5.1 幼體密度檢查
幼體密度檢查用口徑20cm左右的小型浮游生物拖網進行,根據拖網在池中拖動一定距離后獲得的幼體數末估計池塘中幼體總數。檢查時應先開增氧機10~15分鐘,并做到每日定時、定點、多點檢查。通常蚤狀幼體I期、V期及大眼幼體期會引起密度較大變動,其他各期變動不大。造成幼體密度變動主要有下列幾個因素:
第一,水溫與鹽度。冷空氣、降雨、暴曬導致水溫與鹽度的急劇變化,是導致蚤狀幼體I期、V期密度大幅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餌料數量。餌料不足會引起生長發(fā)育延緩或停滯,造成蚤狀幼體I期、V期變態(tài)時大量死亡。
第三,病害。由鹵蟲卵殼引起的聚縮蟲及累枝蟲,是影響大眼幼體成活率的主要病害。
4.5.2 增氧
土池育苗中使用增氧機已屬常識,其主要作用是增氧,其次是使幼體及餌料分布均勻。一個0.5畝的土池只需一臺功率為0.75 kW的水車式增氧機,增氧機用繩固定,位置以產生的水流能沿池壁循環(huán)流動為準。
增氧機開啟時間長短,應視下列情況而定:一是抱卵蟹大量孵出幼體時,應間歇開機,以防I期蚤狀幼體互相擁抱成團而死亡;二是投餌時應開機,使幼體攝食機會均等;三是高溫、悶熱天氣,極易造成V期蚤狀幼體缺氧,應增加開機次數。高密度池水溫達26-30℃時,可采用24小時不斷增氧方式,盡管能造成池水一定程度的混濁,但實踐證明,對V期蚤狀幼體及大眼幼體成活率無明顯的影響。筆者1998年一個半畝池(水位0.75 m),水溫29.6℃,采用開機3小時、停機0.5小時方式直至出池,最后出苗9kg。
4.6 淡化
淡化在土池育苗中被認為并不是很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因許多場家均做過此種實驗,即健康的大眼幼體變齊后,直接移入純淡水,1~2天后觀察,成活率可達90%~100%。基于該實驗,許多場幾乎均一步淡化到位。事實上,據大量客戶反映,這種淡化方式會造成Ⅱ、Ⅲ期仔蟹變態(tài)時的大批死亡。筆者近年來均采用逐步淡化法,從大眼幼體變齊后,每日淡化幅度5~8,快變幼蟹或個別出現(xiàn)幼蟹時出苗,根據追蹤調查結果,養(yǎng)殖戶普遍反映良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