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江門日報資訊:

■ 農民對發展水產養殖業充滿了信心
據棠下鎮農辦副主任李國財介紹,在1992年左右,棠下鎮提出了“養豬促魚,養魚促豬,豬魚并舉”,揭開了棠下養殖業繁榮發展的序幕,而所謂“豬魚并舉”就是指:塘中養魚,塘頭養豬。通俗來說,就是利用豬下料作為塘魚部分飼料,相互帶動。
在1987年,棠下鎮首先引進了桂花魚,開始改變原先“四大家魚”養殖格局。第一年,桂花魚面積僅有2畝,在養殖大戶示范帶動下,到1992年,全鎮桂花魚魚塘面積即達到了2000多畝。后來穩步發展到3800多畝,現在也多年保持這一水平。這幾年,根據水產業發展,又適時提出:穩住桂花魚,發展白對蝦、甲魚。水產類的品種進一步擴大。在2000年,棠下鎮還出臺扶持水產養殖政策,鼓勵養殖戶深挖魚塘,進行優質養殖,為此鎮里給予每畝魚塘補貼200元。每年還不定期請來專家講課,并且積極做好防疫工作。為促進水產業健康發展,棠下鎮還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養殖,積極控制違禁藥物的使用。產自棠下的桂花魚等,也在市場贏得越來越好的評價,現在,廣州、珠海等地都有客商到這里收購。
隨著水產業發展,相關產業也不斷擴大,飼料產銷、運輸、魚苗孵化場等應運而生,形成了水產業“一條龍”服務體系。現在,全鎮有魚苗孵化場12個,專門從事水產的運輸車輛近20臺,以及多間飼料店鋪。養魚的農戶富了,從事服務的客商及農戶腰包也鼓了。
棠下鎮也是江門最大一個農業鎮,去年該鎮的生豬飼養量達到了48萬多頭。在改革開放前,全鎮生豬飼養量不過6萬多頭。現在,全鎮年出欄500頭生豬規模的養豬戶就有60戶,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客商,都到棠下收購,有些干脆長期“蹲點”收購。回顧棠下鎮生豬生產壯大過程,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到,即在1998年前后,促進棠下養豬業“提速”發展,鎮里全面改良種豬,鎮里給每頭種豬補貼500元,將過去本地“大花白”唱主角,成功改良純雜、純花白、大白等優質豬。
如今,棠下鎮養殖業不斷發展,養殖業產值也占鎮農業總產值80%左右。在養殖業有力帶動下,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231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