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解放日報資訊:
 |
舟行湖上,對面熟識的蟹農駛過,老陶與他比劃著今天的生意經,一副意氣風發的樣子
 這里正在建設著的有老陶未來的新居,可以看到陽澄湖,也可以看到未來的京滬高速鐵路
 這位師傅原來也是蟹農,結束了一天的挖泥勞作,準備回家。為保持湖底環境,每年湖底都要用挖泥船翻動淤泥,一些蟹農也就改行做起了挖泥的生意
 紅燈牌半導體收音機,伴隨著老陶守護蟹苗的夜晚,帶來蟹塘外的消息
 蟹螯生猛無情,老蟹農也難幸免
|
蟹農老陶:將拿上“鎮保”成為居民
蟹農陶鳳根的家,在陽澄湖邊的唯亭鎮陵中村孫家浜。門前的小河溝,停滿了捕蟹船。
字書《廣韻》解釋:浜,安船溝也,在陽澄湖邊,有很多像這樣以“浜”命名的村莊,比如,沙家浜。
但孫家浜這個地方,很快將在地圖上抹去。村莊東面,一片住宅小區正在拔地而起,老陶將搬進其中一個高樓,成為“XX社區”的一個居民。
“還會繼續養蟹嗎?”記者問老陶。
“只要政府讓養。”老陶回答。
57歲的老陶,從來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陽澄湖,也沒有想過離開。他的生活,與這片湖水的變化息息相關:1979年,陽澄湖成立了生產管理委員會,撈上來的陽澄湖大閘蟹通過水產公司出口到香港,“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陽澄湖蟹,開始聲名遠播。一對大閘蟹“在香港能換一塊電子手表”。1992年,陽澄湖從自然野生狀態步入了人工養殖時代,陽澄湖被一個個網圍分割。1996年,老陶盤下54畝網圍的承包權,開始了養蟹生涯。去年,蘇州政府為了改善陽澄湖水質,圍網養殖面積從8萬多畝縮到3.2萬畝,老陶又重新和政府簽訂了養殖協議,承包的網圍面積,也縮到了20畝。
乘著老陶的水泥機帆船進陽澄湖,三分鐘時間,直抵老陶家在湖心的網圍,“前兩年只能開小船進來,陽澄湖到處插著毛竹,掛著漁網,密密麻麻,大一點的船根本開不進去,小點的船進去,也像進入了迷魂陣,很容易迷路。”老陶告訴記者,養蟹最高峰時,連湖底的水草都被螃蟹啃光了。他很理解政府的決策:再不縮小養殖面積,改善水質,最后遭殃的還是陽澄湖蟹。
老陶所要遷入的新小區靠著湖,幾幢樓房已封頂,從頂樓的窗口望出去,一面是波光粼粼的陽澄湖,另一面是正在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聽說以后到北京只有五個小時。”老陶說。那個更遠一點的小山包,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草鞋山遺址。陽澄湖堪稱蘇州的遠古文明的發源地,但這塊文明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土地,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化。不光是居民小區,還有度假村、星級酒店、主題公園……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陽澄湖邊幾千年來“屯田種養、樵薪捕魚”的傳統農業生活。
“總的來說,生活在越變越好。”老陶說,他很快將住進公寓,拿上“鎮保”,過上“老有所養”的生活。
中午,一位上海客人開著“寶馬”,來老陶家買了二十多斤螃蟹,九雌十雄(即農歷九月吃雌蟹,肉質鮮嫩。農歷十月吃雄蟹,肉質有嚼勁又不會太老),“再過半個月,螃蟹沒了腥味,就不好吃了,”老陶說,幸而他家的螃蟹差不多都賣完了。
盡管未來有所保障,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但老陶并不準備退休。今年,養殖面積收縮、成本上漲和金融危機影響,導致老陶的收入比去年有所減少,但仍然接近10萬元。陽澄湖蟹,是陽澄湖慷慨給予蟹農的財富,也是當地政府未來進行產業升級、發展休閑旅游業,所依托的“符號”與“象征”。
對于未來,老陶的愿望很實在,明年作為飼料的玉米能便宜點,還有,那個他不太理解的金融風暴,能快點過去。
再過兩個多月,新的一批蟹苗就要下湖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