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設施及消毒處理
(1)培育設施
幼體培育多采用水泥池或水槽,室內、室外皆可,但若為室內池,屋頂需用透明材料(如玻璃或玻璃鋼瓦等)。水泥池或水槽的容積為20~60立方米,水深1.0~1.5米為宜。形狀以長方形為好。水池應設有進排水、濾水、充氣等裝置,并視當地水溫情況,決定是否附設增溫設施。池底要有較大的坡度,一般1.5%~3.0%,排水底閥應足夠大,直徑一般在100~150毫米,以利蟹苗出池。有的地區也曾用土池進行幼體培育,有的培養到溞狀末期,即以燈光誘捕的方法,移入水泥池,繼續完成大眼幼體的培育。也可以專建鋸緣青蟹育苗池,因青親蟹產卵批量小,專建的育苗池以10立方米以內的小池為宜。
除幼體培育池外,還應設有一定比例的單胞藻培養池、輪蟲培養池、鹵蟲孵化池等,4種池子水體的比例大致為1:0.2:0.1:0.1。最好設有預熱池,幼體培育池與預熱池水體比為5:1,以保證換水溫度所需。
(2)消毒與處理
消毒包括育苗池、育苗用水的消毒和清理。凡新建的水泥池,因堿性很強,會影響幼體發育,需用水浸泡1個月左右。若時間緊張,則采取加少量工業鹽酸的方法,可縮短浸泡時間。水泥池在育苗前應用每立方水體加20克的高錳酸鉀洗刷池底和池壁。
病害對幼體培育的影響很大。海水中的病菌、寄生蟲及幼魚蝦都對幼體構成危害。因此,育苗用水必須進行處理。較為簡便的是用濾網過濾,可除去部分敵害生物。
2.培育用水的準備及調控
自然海水要經二級沉淀、沙濾后,再用100~200目篩絹網袋過濾,方可注入培育池。池水開始不要注滿,一般為育苗池的2/3體積即可。
培育池注水后,應根據生產需要適時加入EDTA鈉鹽3~5克/立方米水體,并接種單細胞藻類,金藻、硅藻、扁藻等種類均可,并將池水調至幼體培育適宜的水質指標范圍待用。
3.幼體的選育及布池
為了提高幼體的成活率,減少污染,選擇健康幼體進行培育是生產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具體方法是:剛孵出膜的幼體,在停止充氣的情況下,由于幼體的趨光性強,健康幼體會集群于水的表層和上層。這時,可用塑料桶、塑料勺或圓底篩絹網袋將表層和上層幼體收集,放入幼體培育池培育。也可用虹吸方法收集:溞狀幼體I期入池的密度約為2萬~5萬尾/立方米水體。若不經選優,布池密度可增大。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