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文匯報資訊: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麗卿近日又在青浦現代農業園區接待了一批參觀者,由她領銜的“復合型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項目,通過構建人工濕地,在實現園區水體自凈化的同時,更有效實現了水產養殖的“零排放”。該技術如今已覆蓋800多畝標準化池塘,幫助農業園的無公害蔬菜走出了國門。近年來,上海海洋大學聚焦上海高效生態農業,專家們崇明養蟹、松江育苗、南匯培種、青浦治水,在郊區科技戰場大展身手。
崇明有著得天獨厚的水產養殖區位優勢,特別是河蟹產業已成為崇明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致富的優勢產業,但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過程中“育苗成本高、苗種質量差”的現狀,始終制約著河蟹產業的發展。經過30多年研究,海洋大學研究人員與當地企業合作,獨創性地建立了“河蟹微流水育苗工藝”、“土池低鹽度生態育苗法”,研發出抗性早熟的飼料,將蟹苗的規格由原來的2-3克提高到4-7克,使得蟹種瓶頸問題得以徹底解決。通過合作,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規范的河蟹親本營養強化、生殖性能和苗種質量評價方法;探明了鹽度、鈣離子和脂類營養對河蟹性早熟的內分泌調控機理,首次發現雌雄幼蟹具有不同的性早熟營養調控機理,構建了較系統的河蟹養殖技術體系。
鳊魚是市民餐桌上的“常客”,由該校李思發教授牽頭的“良種鳊魚”研究,經過6代選育,生長速度提高了30%。傳統鳊魚兩年能長到500克重,“良種鳊魚”卻能長到700克重。松江區水產良種場自引進“良種鳊魚”后,通過選育,不僅成為全國養殖戶青睞的搶手良種,還催生了良種場“休閑垂釣”的第三產業,每年為各地農民增收近1億元,“垂釣”產業更增加100多萬元收益。現今,由李思發教授培育的榮獲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新吉富”羅非魚,又在南匯扎下了根。
已在上海絕跡近20年的松江鱸魚,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因其成魚鰓部有桔紅色鰓膜,看上去像長了4個鰓,在民間又稱“四鰓鱸”,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海洋大學潘連德教授主持的“松江鱸魚人工養殖與病害控制技術應用”課題組,自去年成功首批野外放養100條松江鱸魚后,規模化商品魚養殖技術應用研究也走向成熟,不久,“養在深閨”的松江鱸魚就將進入尋常百姓家。
好蟹好魚重在養水,養魚不能忘記治水。該校水域生態環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針對部分區域水域污染和富營養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在上海淀山湖、朱家角大淀湖、松江世茂佘山莊園水系、世茂昆山碟湖灣、南匯滴水湖、奉賢古華山莊短頭浜、上海世博園區白蓮涇等區域開展了城市景觀水域生態修復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魚治水”、“以蟲治水”、建設“水下森林”、構建人工濕地等湖泊生態修復策略,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富營養化水域及近海海域生態修復和控藻工程技術,有效地減緩了區域內富營養化程度,抑制了水華和赤潮發生,營造出秀麗水域景觀。
“聚焦生態農業、種源農業、數字農業,服務上海,服務全國是學校科研特色之一。”上海海洋大學潘迎捷校長表示,學校將繼續以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為主線,致力于傳統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推進產學研合作,全力服務上海新農村建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