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龍虎網資訊:她曾經是最年輕的副鎮長,她曾經是備受組織上關心的信訪局副局長,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很有“前途”的副局長竟突然辭職“下海”辦廠,而且是賣咸魚。記者昨天見到了曾任溧水縣明覺鎮副鎮長、溧水縣信訪局副局長的南京“老一輩”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永鳳。
毛遂自薦當廣播員
提到現在的王永鳳,不得不從她高考那年說起。高中畢業時王永鳳以8分之差落榜了,她既沒有選擇復讀,也沒有到父親的廠里去幫忙,而是選擇了“閉關”。整整兩年,她就把自己關在家里,連頭發都是自己剪,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寫作,有時是一篇散文,有時是一首詩,有時是一篇微型小說,“當時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在家里沒有任何娛樂,王永鳳除了看電視就是聽廣播,“當時我們鎮里的廣播員普通話不太標準。”王永鳳于是給鎮里寫了一封信,毛遂自薦要做廣播員。與此同時,她還給鎮里一個很紅火的廠子也寫了一封求職信,當時這個廠普通職工每月工資加福利能達到千元。就是那么湊巧,她同時被兩家單位看上了,最終,王永鳳選擇了月收入只有70元的廣播站,“沒什么特別原因,我就喜歡干這行”。
天上“掉”下個副鎮長
雖然廣播站的收入很低,王永鳳卻干得有滋有味,那個時候她還經常給電臺、報社投稿,每月的稿費收入也能有百八十元錢。“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臺帶長焦距的相機,有輛摩托車,做個記者。”但誰也沒有想到,5年后她所在的明覺鎮要推選一位女副鎮長,她竟然成了得票最多的人選,“我當時還在茶葉地里干活呢,之前可什么都不知道”。就這樣,王永鳳從一個廣播站的工作人員走上了仕途,后來做了溧水縣信訪局副局長。
外出招商想創業
2001年和2003年,縣里先后兩次派王永鳳外出招商。“到了外面,才真正意識到天地的廣闊。”第二次招商回來,王永鳳萌生了創業的意愿,而當時縣里也下發了一個鼓勵機關干部到企業掛職的文件。
整整考慮了兩個月之后,王永鳳決定“下海”。由于生在石臼湖邊,從小吃著咸魚凍長大,王永鳳選擇了手撕咸魚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2003年的冬天,王永鳳買了800斤魚給母親腌制,“一般3斤鮮的能做一斤干的,大概做了200多斤咸魚”。王永鳳沒想到銷路非常好,原本還打算留幾斤送人的,結果一條不剩。“第一桶金”,王永鳳賺了好幾千元。
賣房辦廠“砸”光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王永鳳信心倍增,但卻不知道巨大的危險正等著她。2004年,王永鳳注冊公司,資金不夠,她就賣房。各種風言風語也傳到了她的耳朵,“這人肯定想錢想瘋了。”……
這些議論都沒能阻止王永鳳。她和合伙人投入100多萬裝修廠房,買設備,批發鮮魚。但讓她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由于沒有銷路,80多萬買進的魚大部分都沒有銷出去,“由于是季節性產品,而且沒有冷庫,沒有銷售出去的咸魚很快霉變,只能埋掉,有50多萬投入血本無歸”。
住在南京跑市場
巨大的打擊面前,王永鳳沒有掉一滴眼淚,“我們的產品沒問題,關鍵問題在銷售”。跟親戚朋友借遍了錢,王永鳳打起了“翻身仗”,她在南京駐扎了一個多月,每天算好路線,一家飯店一家飯店地跑,“平均每天有一家店能接納我們的產品”。
在跑市場的時候,王永鳳遞出去的名片都不敢印自己的頭銜,“哪個企業是老板出來跑市場的啊,怕人家有顧慮”。產品漸漸在飯店打開銷路后,王永鳳又琢磨起了旅游市場。為了方便顧客食用,他們還開發了小包裝,開袋即食。
今年要賺外國人的錢
傳統手撕咸魚全憑制作者的經驗,一條魚不同部位口味都不一樣,而且風吹日曬全是灰塵,也很容易發霉。為此,王永鳳和大伙一起研究了風干設備,模擬自然風,電腦控制溫度和濕度,一條魚從原料到成品只要3天時間。企業一步步走上正軌,去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3000多萬。王永鳳說,公司今年要將產品出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