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 資訊:
4月3日凌晨7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前進水管處漁業公司職工隆有新和家人來到自家的魚塘。這天是往喀什送武昌魚的日子。她熟練地撈魚、過秤、裝魚入車直到調試好為魚供氧的氧氣瓶才喘了口氣,送走開車運魚的丈夫她又開始修整魚塘了。
這些天可把她忙壞了!幾乎每天都有訂購鮮魚的客戶。養魚是件熬人的工作,過年那幾天也沒顧上休息,本想喘口氣,放松幾天,但是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新老客戶訂購鮮魚,面對越來越紅火的生意和漸漸鼓起的腰包,隆有新又累又喜,越干越有勁頭!
是什么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職工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能手?有人說她是靠勤勞與膽識,她卻告訴大家:致富靠的是科學和堅持!
“養魚比養個孩子還要操心”
今年44歲的隆有新每天都把自己梳洗得非常整潔,閑暇時,穿上得體時尚的衣裳,整個人充滿活力,看著她現在的精神氣兒,誰又能想到她曾經歷過的艱辛呢?
2002年,前進水管處大力發展“名、優、特”水產養殖業,鼓勵職工養魚致富,曾經當過漁業隊長的丈夫鼓勵她率先承包了20余畝池塘,隆有新也認定了這是個好機會。
通過對水產品市場大量的調查,她發現要跟上市場需求,必須選擇優良的特色魚種,而且要選擇老百姓消費能力所及的魚種。掌握了市場動態,確定了消費主體,隆有新信心十足地開始了她的“名優特”水產養殖計劃。
在深思熟慮后她選擇了武昌魚在池塘試養。可就在魚苗入池不久后的一個下午,在外購買飼料的隆有新接到了丈夫的電話,“你先回來吧,咱家的魚苗死了450多公斤了”。頓時隆有新腦子一片空白,養魚近20年的她從沒碰到過這樣的事。
事后她腦子里一遍一遍地思索,從清淤、消毒、曬池、圍堤到池水培養,這一系列的程序她都是認真去做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和丈夫一同查找資料之后,她覺得魚苗大量死亡是因為不能適應池塘的水環境。
丈夫回憶起那段往事說:“她每天都守在池塘上,一遍一遍地測水,觀察魚種進食,比養個孩子還要操心,一年下來整個人都瘦了一圈,養了大半輩子的魚,腿上的風濕性關節炎越來越嚴重,但還是勸不住她,經常是剛剛躺在床上突然翻起來就往池塘趕,說是突然覺得不對,不放心魚。”
那年,隆有新的池塘里產武昌魚1600多公斤,純收入8000元,比往年養殖傳統魚的收入減少了近50%。
引進新品種 養魚路出現轉機
經過上次打擊,別人以為隆有新對特色養殖失去了信心,可誰料到2004年春天,她又購進武昌魚種1300公斤。
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隆有新萬萬沒想到她從外地購進的1300公斤魚種,剛卸車就死了近1000公斤,入池后又有100公斤的魚種陸續死亡,直接損失達3萬元。
這樣的打擊對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無疑是致命的。有人勸她說:“算了吧,你養了半輩子傳統家魚了,何必這么辛苦養這種特色魚!”此時的隆有新把一個大膽的設想告訴丈夫后,丈夫沉默了許久,默默地點了頭。
原來隆有新決定籌資從外地進一批武昌魚水花(武昌魚水花是身長1厘米~2厘米的武昌魚小魚苗)。丈夫懂得許多養魚技術,他明白直接從外地購買水花是許多養殖戶想都不敢想的事。水花在運輸過程中更容易死亡,養殖程序異常煩瑣,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問題。
結果,在夫妻兩人的共同努力下,當年隆有新從外地購進的10萬尾武昌魚水花非常適應水庫的水環境,2004年底他們的純收入達5萬元。
關注休閑漁業 路走得更遠
2006年養殖武昌魚的人越來越多,隆有新意識到要想做好武昌魚養殖就必須打造本地品牌,于是她就把原來的5畝池塘擴大到了10.37畝,并嘗試在武昌魚池塘里混養湘云鯽魚。特色魚和普通魚混養是常規模式,特色魚種的混養模式就是現在也處于摸索階段。勇于創新的她將兩種特色魚種混養在一起,讓水庫的高密度養殖上升到一個新層面。當年她養的武昌魚畝產達到800公斤,湘云鯽魚畝產725公斤,總產值達47萬元,純收入38萬元。
獲得成功的她并沒有停止探索,今年她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休閑漁業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