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寧波晚報資訊:昨天,奉化桐照村的漁民林亞義站在象山港南沙島上,看著眼前海域的水質已經變得清澈了,生態效益逐漸顯現時感慨萬千。幾年前,南沙島附近海域還是一片渾濁,海水變清得益于有著30多年漁民生涯的林亞義的不惜努力——在這里建起了一個千畝魚貝藻養殖產業基地,養殖的龍須菜、羊棲菜等“海草”成了海水天然的凈化器。
奉化是全省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有3萬多只網箱。由于過度養殖,也給海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困難。大量養殖魚的排泄物排入海中,導致海水水質惡化,富營養化加劇,影響了象山港生態環境平衡。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林亞義,面對逐漸變濁的海水,心里有說不出的痛。盡管采取過換位養殖、淺海清淤等辦法,但治標不治本。
2001年,林亞義就如何保護海洋的生態動起了腦筋,他在奉化市海洋漁業局和寧波大學的支持下,承擔了國家級象山港科技興海示范區———奉化市魚貝藻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開始在南沙島海域建立實施500畝魚貝藻生態養殖示范區,對魚貝藻實行分區域養殖,獲得了成功。該項目在原有鱸魚、紅魚等海水網箱養殖的基礎上,先后引進了三倍體太平洋牡蠣、皺紋盤鮑等貝類及羊棲菜、龍須菜等藻類新品種8個,開展了魚貝藻輪養、間養、套養等不同養殖模式試驗,進行了牡蠣罐頭加工及海苔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的研究,并先后通過了省、市驗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段德麟等水產、藻類專家認為象山港科技園區魚貝藻示范基地建設和大型高溫藻試驗模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007年1月,林亞義投資617萬元,在南沙島至鴻峙一帶海域建立實施1000畝魚貝藻養殖產業基地。基地里放養魚貝藻多個品種,讓區域內基本達到生態平衡。養殖魚的排泄物是牡蠣、鮑魚等貝類最好的“飼料”,而貝類分泌物被龍須菜、羊棲菜所吸收,網箱周圍栽種堿蓬,開展海洋植草,使水體循環步入良性軌道。
近日,經過專家檢測,南沙島海域水質的氨氮量明顯下降,水質大為改善;基地達到無公害水產品和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要求。
林亞義表示,下步要帶動更多的養殖戶搞生態養殖,使象山港南沙島海域的海水變得更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