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6-4 新聞)“想賺得猛,趕快建大棚!”時下的山東省長島縣漁民仿佛又有了當年大養扇貝‘掘金”的勁頭,眾多漁民盯上了海參育保苗新行當,海邊的生產大棚鱗次櫛比,經營戶多達580余個,水體有10多萬立方米,去年育保海參苗近8億個,收入2億多元。近年一直為增收困難而心焦的漁民,好象一下子抓丁條“大魚’。這本是件令人振奮的大好事,可縣里提醒漁民:增收不能浪尖走險急功近利!
“真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嘮起漁村海參育保苗業的火爆,自然要提南長山鎮趙王村漁民土立波賺“海了”的事兒。去年他搞了800立方米水體的育保苗大棚車間,年底賣苗掙了200多萬元。如此的誘惑,誰能不動心?漁民們今年開春便投“血本”大興土木,抓緊一切時間砌墻壘池,南長山鎮各村好象一夜之間就筑起育苗大棚的排排“長龍陣”。僅有80戶的趙王村.有10多戶專門搞誨參育保苗,村東不足600米的海灘一個月時間就密密麻麻地“冒”出120多個大棚。
瞅著大棚“鋪天蓋地”的陣勢,長島縣決策者們喜憂參半。喜的是繼大面積養殖櫛孔扇貝后,漁民又多一個增收的門道;憂的是如果育保苗產業再陷人類似扇貝養殖“一窩蜂”盲目擴大規模而導致全軍覆沒的窘境, 漁民的投入和希望就會“竹籃打水”?h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后,果斷實施兩大措施:先是對建大棚熱進行“吹冷降溫”,嚴格海參育保苗項目審批制度,實行技術標準和規模總控,在大棚建設、苗種引育、環境保護等環節使群眾性育保苗業達到高質量和規范化。同時,從海島資源條件、市場行情變化和歷年海珍品養殖經驗教訓等方面,引導漁民樹立科學發展,著眼增收的長遠利益,進行多品種養殖,投資2.8億元扶助漁村增大海參、海膽、蝦夷貝和鮑魚等優勢品種養殖規模,并培植雜交櫛孔扇見、深水網箱養魚、人工魚礁、水產品精加工和“漁家樂”旅游等10多個后續產業,給漁民轉產后長期穩定增收打足底氣,力爭今年漁民人均降收入同比增長9%以上。
“現在整個較東沿海地區存在著海參育保苗業過頭膨脹現象,大棚育苗大多是漁民投資經營。青保海參苗豹科技性很強,良種保持、餌料配置、水溫調節、藥劑規范和水質監測等諸多指標要求十分嚴格,不是所有漁民都能在短期內熟練掌握和運用的。最讓人心焦的問題是極易病變、價格漸落和攤涂投苗養殖量趨于飽和等潛在危機,一旦管理不善或育養脫節,漁民的損失將不堪設想。”正在漁村巡訪的南長山鎮黨委書記于洪樂說:“海參育保苗業投入風險巨大,現在的利再大也不能‘一灣水’攪到底地昏頭蠻干,得讓鄉親們知道怎么干才是真正地謀遠財發大財。
近一段時間,長島縣各鄉鎮干部分頭包村,通過優惠政策拉動和實用和技術服務,帶領漁民進行優勢品種的育苗和養殖。漁民從事雜交扇貝、海膽、海帶。牡蠣和貽貝養殖的多了,還有一些漁戶做起了捕撈加工、水陸運輸、水產外銷、海味餐飲和家庭旅游等生意。(中國漁業報)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