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年來,蝦池混養技術在丹東地區興起,已形成多種的混養模式,其中對蝦池中混養文蛤是蝦貝混養的主要模式,被稱為生態養蝦新技術。蝦池混養文蛤一般畝產文蛤1500kg~2000kg左右,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蝦、貝的質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池塘條件
對蝦與文蛤混養的蝦塘,應具備以下條件:
1.面積。蝦塘長方形,以1.5畝~4畝為宜,太小效益不高,太大管理困難。池底設置的環溝面積要小于總面積的2/3,灘面面積大于1/3。
2.水源。水源要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
3.水深。1.5m~2.0m,有利于換水,更有利于增加文蛤生活空間及潛居密度。
4.底質。選擇粗砂質底或泥沙質底的蝦塘,適宜于文蛤棲息,又有利于文蛤生長。
二、混養方法
1.清塘與底質處理
文蛤的放養比蝦苗的放養要早,清塘要及時。除常規清塘外,要注意池底的翻耕。翻耕深度為20cm一30cm,曝曬10天左右,然后再碾碎、耙平、靶細,使地質松軟,便于文蛤潛居。有條件的池塘,可在底部再鋪上一些細沙,更適于文蛤在池中混養。
2.文蛤苗種放養
(1)進水與肥水。清塘與底質處理工作結束,待灘面處理好及清塘藥物殘毒消失后,及時進水和肥水。進水分兩次:最初進水量為環溝水深20cm~30cm;施肥后再進水20cm~30cm。施肥量按環溝面積計算,每畝施有機肥1000kg,要施于環溝中且均勻。若肥力不足,可補充無機肥,但切忌施用氨水。進水時在閘門處設置60目篩絹網過濾,防止野雜魚等有害生物進入。
(2)放苗。施肥后十天左右,待水色呈黃褐色或綠褐色時,便可投放文蛤苗。一定要保證放養苗種的質量,苗種大小要整齊,均勻投放,嚴禁堆放。否則會因局部供氧不足及不能及時疏散下潛而死亡。苗種規格以2.0cm~2.5cm為宜。太小成活率低,且當年不能養成出售,會影響翌年的對蝦生產。放苗量每畝為200kg-300kg。
文蛤放苗15天左右即可投放蝦苗。在放對蝦苗前,要檢查一下文蛤的生長情況,并及時清除死蛤。對蝦苗放養規格為1.0cm-1.5cm,每畝放養1.5萬尾~3.0萬尾。
三.日常管理
1.調節水溫
文蛤在水溫范圍內均可生長,水溫超過39℃會引起死亡。為此在高溫季節要注意水溫變化,必要時要采取提高池塘的水位及加強換水來穩定和調節水溫。
2.控制鹽度
文蛤在海水鹽度12.85%o~32%o范圍內均能正常生活,鹽度低于6.49‰時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大暴雨前應提高池塘水位。雨后池塘水易分層,應及時排掉池塘表層的低鹽度水,以減少雨水影響池塘水鹽度的變化。
3.水質調節
要參照水質調控指標進行,除溫度和鹽度外,尚有PH要保持在7.8~8.3;溶解氧保持在4 mg/L~10mg/L;水中的綠藻、硅藻占主體。池塘水位:在放養蝦苗初期為60cm左右,以后每1 0天左右加水10cm,待加到最高水位后視具體情況決定換水次數及換水量。
四、收獲
1.起捕
對蝦起捕比文蛤早,一般采用放水法起捕。文蛤殼長4cm以上即可收獲,在自然海區養殖的文蛤需三年才能養成,而蝦池混養文蛤兩年即可達到商品規格,不足商品規格的集中暫養,作為下年的苗種繼續養成。起捕時排掉池水,人工翻池底,操作時要輕拿輕放,避免互相碰撞,保證文蛤的質量。
2.褪色
與對蝦混養的文蛤,由于長期不干露,貝殼體表呈黑色,但對其肉質沒有影響。為了褪去黑色,起捕后將文蛤沖洗干凈,在陰涼處干露2天~3天,就會自然褪去黑色。也可選用無毒、無異味的弱氧化劑快速脫色。
3.凈化處理
剛收獲的文蛤,其外套腔與消化道內含有細沙,因此采捕后的文蛤要經過吐沙處理。其方法是:將起捕的文蛤放到清水中暫養,暫養水溫在20℃~25℃,經過約20個小時的處理即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