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西日報訊:全國最大的水牛養殖區在廣西;全國朗德鵝種鵝存欄第一在廣西;全國三大羽絨基地之一在廣西;廣西羅非魚的養殖量和出口量雙雙穩坐全國第三把交椅;中國鵝肥肝產量居世界第三,廣西占1/5……
朗德鵝、肉兔、奶水牛、山羊等草食畜禽特色產業,以其穩定的市場和較高的回報在廣西養殖業中異軍突起;羅非魚、對蝦、龜鱉類、亞冷水類、生魚、方格星蟲以及抗風浪網箱養殖,正成為廣西養殖業的新亮點;鵝絨裘皮、豬牛皮革、羅非魚對蝦等,正成為廣西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
廣西特色養殖,正從“人無我有”邁向“人有我優”。
養殖農戶富得快
“巴掌大”的庭院,可以讓養殖戶富甲一方。要問秘訣,那就是庭院龜鱉養殖。在廣西,養殖龜鱉成為百萬富翁,不足為奇。庭院龜鱉養殖占地少,勞動強度小,飼養成本低,市場穩定,收益高,一只雄性金錢龜苗可以賣10萬元!
以黃沙鱉養殖為例,30平方米的庭院可以養殖100只鱉苗,養殖2年,產量約100公斤。按去年商品鱉市場價格150元/公斤算,收入1.5萬元,苗種、飼料、水電、養殖設施、人工等總支出約7500元,投入產出比高達1∶2。
靈山縣靈城鎮譚禮村彎曲坎坷的村道邊,一幢氣派洋房的后院別有洞天。穿過一段陰涼幽雅的曲徑,庭院里5平方米的養殖池一個挨一個整齊排開。洋房主人王茂揚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養殖商品龜,現在每年出售石龜、山瑞、巴西龜、鱷龜及草龜的收入就有200萬元。現在譚禮村已有124戶養殖龜鱉,僅養殖龜鱉一項年收入360萬元,戶均收入2.9萬元。這類特色養殖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據統計,上半年龜鱉養殖在廣西已形成年產值14.5億元的規模。
時下,武鳴縣居民喝到的水牛奶,幾乎都來自城廂鎮大梁村。楊彩玲是第一個養殖奶水牛嘗到甜頭的人,從最開始只有3頭奶水牛的養殖戶,搖身變成擁有30頭奶牛(奶水牛和黑白花奶牛各半)的奶牛場主,楊彩玲年銷售鮮奶純收入就有7萬元。全村現在共有奶牛養殖戶50多戶,近1/5的養殖戶養殖規模超過20頭。大梁村村民還用黑白花牛和摩拉牛交配養出個高膘肥、產肉率高的大菜牛,一頭可賣上萬元。銷售鮮奶、種公牛、雜交牛仔等使村民們收入不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