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位于福建福州連江黃岐半島,因歷史上曾是官鹽船停泊點而得名的官塢村,改革開放前一直是個“有腳不踩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的窮地方。1978年,年方20的林哲龍退伍回鄉了。在部隊養成的讀書看報習慣,讓他比同齡人更早感受到祖國早春的氣息。第二年他便和村里6名伙伴一同承包了12畝海域養海帶,當年每人賺了1200元。轉過年,上百名村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憑借其聰明才智和正直為人,1984年,林哲龍成為了村里的當家人,海帶養殖也從此成了官塢人改變生活、發家致富的不二選擇。
隨著養殖規模越做越大,傳統的小農式分散生產所導致的市場競爭力弱、農產品量增價跌等問題也隨之擺在眼前。1995年,林哲龍又一次大膽創新——以村委會名義成立了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由于投資收效快、風險小,至今全村已有七成以上的農戶成為公司股東,村集體所占的股份也上升到了60%。
股份制的實施使村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全村集中承包了岸邊25個村的養殖海區,養殖海帶總面積超過6000畝;通過集資和貸款,全村裝備起800多艘機動養殖船,20多臺機械化吊車,20多條國內外最先進的加工生產線,每天加工海帶規模5000多噸,包括福建省4位最權威的海帶育苗專家趕來為他們“科技打工”。官塢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帶育苗、養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如今,官塢人自主培育的“連雜一號”、“連雜二號”相繼面世。來自海帶養殖發祥地的日本專家也折服于“連雜”系列的科技突破,并將它列入日本水產院校的教科書。官塢人的生意從此遠銷日本,至今不衰。
“官塢人的夢想還不止于此。”大連是中國海帶人工繁育的發源地,由于南方沒有種苗繁育能力,“北培南種”狀況一直持續至“連雜”系列誕生。現在官塢人要做的就是實施反季節養殖,即利用南北之間的溫差,“南苗北移再南種”,小規模生產兩季海帶,延長產業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