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波光粼粼的湖面旁,有一幢漂亮的小樓。近日,筆者走進這位靠水產養殖邁上小康路的村民——井研縣純復鄉和平村的易文舉。“黨的政策好,鄉上的發展思路好,才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易文舉高興地說。
“以合作社牽線搭橋,一手激發養殖熱情,一手對接銷售市場。”該鄉負責人說,畜禽養殖業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點,保護好村民的養殖熱情至關重要,通過“大戶帶小戶,小戶引農戶”,加快形成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干的創業氛圍。
養魚:在特色上做文章 在和平村,易文舉家的魚塘有6個,共300多畝。“鄉上支持我養,我哪能不好好養。我開始養常規魚,這幾年又養特色魚。”易文舉說,全鄉不止我一人,水產養殖大戶就有100多戶,全都走上了小康路。
為了支持養殖戶,該鄉上到鄉領導、下到村干部,積極協調解決問題,營造良好環境;成立了富強水產合作社,實行飼料、技術、用藥、防病、銷售“五統一”;探索建立了聯戶聯保信貸模式,破解農村業主融資瓶頸,加快民間資金的流動;組織養殖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引進“名、優、特、新”產品,不斷優化養殖結構,增加農民收益。
據了解,純復鄉水產養殖已達5500畝,年總產量達5500噸以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產大鄉,特別是近年來,該鄉“名、優、特、新”產品調整,叉尾、武昌、黃桑、丁貴等產品已紛紛搶占成都、云南、貴州等銷售大市場。
養兔:在規模上下功夫 “喂幾只、十只不賺錢。只有上百只、上千只、上萬只才有錢賺。”走進永樂村七組村民陳仲文的家,他這樣給記者念起了他的“兔經”,那就是:有規模才有效益。
近年來,該鄉的兔養殖業結構加快轉型,已從賺點油鹽柴米錢,成為了一個家庭經濟收入的支柱。該鄉惠民養兔合作社,同樣創新了“五統一”的模式,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全鄉適度規模養殖戶已達1200戶,其中已涌現了10多戶存欄種兔400只、年出欄商品兔3萬只以上的“兔狀元”。
“實施大中型優質肉兔建設項目,扶持大戶,壯大小戶。”該鄉負責人說,今年將進一步爭取資金撬動標準化兔場建設,每個村規劃一個養殖小區,以點帶面,輔射帶動,進一步調動村民的養殖熱情。
養鴨:在擔保上見效果 “傳統的家庭養鴨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大,利潤也低。”有著15年養鴨經驗的王奇靈深有體會。為降低養殖戶的風險,提高養殖積極性,該鄉成立了永定養鴨專業合作社,采取“零成本”飼養種鴨、肉鴨、野鴨的模式。
“養鴨全憑信譽。鴨舍免費修,鴨苗、飼料送上門,疾病專人防,產品保護價收購。”該鄉形成了種鴨養殖、種蛋孵化、鴨苗供應、商品鴨收購、宰殺、儲存、加工、銷售的產業鏈,社員有了利潤,合作社也有生存的空間。目前,該鄉100多家養鴨戶共飼養種鴨1萬只,年產200萬枚種蛋,全部本地孵化,鴨苗除本地消化外,還銷往仁壽、青神、成都等地。去年,純復鄉出欄商品鴨80萬只,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同時,該鄉正逐漸探索“水產+肉鴨”的循環養殖新模式,并大力發展果園、林園生態養鴨,推廣野鴨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