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位于福建省連江縣黃岐半島的官塢村,是全國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加工基地、育苗基地。為官塢村戴上“海帶第一村”桂冠的,就是這個村的黨委書記林哲龍。
1978年,林哲龍退伍回鄉。在部隊養成讀書看報習慣和練就敢闖敢打精神的他,暗下決心要改變村里的貧窮面貌。
1980年,林哲龍組織6名同村青年承包10多畝海域養殖海帶,第二年他們每人賺了1000多元。“當時,這個收入等于村民人均年收入的12倍。”林哲龍說。
1984年,林哲龍被村民推選為當家人,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把全村原有600多戶單打獨干的農戶重新組合為53個聯合體,合力拓展海帶養殖業。
然而,初嘗聯合甜頭的村民很快遭遇到一場嚴重危機。1988年冬,官塢村的海帶苗如常下海,但那個冬天的氣溫明顯比往年高,喜冷的海帶苗在溫暖的海水中被“悶”爛了根。“村民們把過去幾年賺的錢全都投進去了,要是沒有收成,全村的人又會返貧。”林哲龍回憶,與村兩委干部商議后,為了與時間賽跑,他大膽提議,用飛機從山東空運一批海帶苗,分發給村民及時補種。
“空運海帶苗從來都沒有過,使生產投入增加了近一倍,但全國沿海普遍受‘暖冬’影響,海帶產量大降,一公斤的海帶賣出了兩元多的高價,是過去的兩倍多,官塢村的海帶當年效益頂過去兩年。”林哲龍說。
從此,官塢村海帶養殖規模越做越大。當海帶產量翻番增長之時,海帶價格卻在市場面前低下了頭。賣原料的農業“沒錢圖”,林哲龍在1995年又一次大膽嘗試,以村委會名義創辦了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海帶加工產業。
林哲龍說:“過去,每到海帶收獲季節,村民最擔心的是天氣。從海里打上來的海帶要是遇到連續陰雨天氣,不能得到及時晾曬,就容易變質。發展海帶加工產業很大程度上也讓海帶養殖擺脫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同樣是一公斤的海帶,經過加工后,產值就增加了3—5倍。過去用來換地瓜餅的海帶,經過加工后,正式打進國際市場換回了大把的美金。
1997年,席卷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給官塢海帶的出口以沉重一擊。“當時,占總產量60%的出口海帶一下子找不到市場了。”林哲龍說,“面對危機,深刻反思,我們的產品品質不高才是難以在更廣闊國際市場有進步的關鍵原因。”
向高科技求進步。1997年,林哲龍帶頭創立育苗集團公司,先后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上海水產學院、福建農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攀親”、掛鉤,自主培育“連雜”系列高產優質的海帶品種,不僅使單棵成熟海帶由過去1公斤左右增重到了5公斤,也徹底打破了海帶“北培南種”的養殖和育苗格局。
近年來,官塢村海帶養殖面積持續擴大,產量迅猛提升,但海域面積是有限的。林哲龍帶領村民同樣依靠科技的力量,攻克深水位養殖作業技術難關,逐步向20—30米的深海區推進,有效擴展了海帶養殖區,提高了海區利用率。
如今,村民人口3350人、外來務工者2000多人的官塢村海帶養殖面積達10萬畝,年總產值2.5億元。村辦企業70%股份為村民享有,8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60%在10萬元以上。2005年以來,官塢村實施了村民及外來務工者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村民醫保等一攬子福利措施。
看到已經富裕起來的官塢村,林哲龍給村兩委全體人員定下了一條“鐵律”:當村干部務必清白,甘愿奉獻。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