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權的“南珠夢”(一)
廣西省北海市合浦縣是著名的南珠故鄉,合浦因有南珠而名聞天下。所謂“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古人的這一定論曾經給我們珠鄉人帶來多少難得的歷史榮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南珠的產量和品質,還是市場的銷售份額,如今都難與歷史的巔峰時期相比。
為此,廣大珠鄉人無不對南珠的前景深表擔憂。為了重振南珠的威名,做強做大南珠這一產業,至今合浦珠鄉仍有不少有識之士在苦思良策,甚至努力踐行,千方百計尋找南珠的出路。而其中,合浦東園家酒廠總經理黃炳權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夢始于對南珠的現實憂患
現年57歲的黃炳權,是合浦東園家酒廠、合浦東園飯店、廣西東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東園企業的負責人。十幾年來,他所成功開發的東園家酒和東園循環經濟模式已享譽區內外。近年來,不安于現狀的黃炳權又把目光轉向海上,搞起了珍珠養殖業,為譜寫“珠還合浦”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黃炳權有了介入珍珠養殖的想法呢?
東園企業的品牌形象是眾所周知的“珠鄉三件寶:珍珠、海牛、東園酒”。現在,海牛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并設立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園家酒經過多年的耕耘打造,目前也成了一個區內外知名的保健酒品牌,而享譽中外的合浦珍珠產業發展卻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合浦南珠人工養殖就獲得了成功。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海水珍珠養殖得到迅速發展。最近幾年南珠產業卻開始走下坡路。由于種質的退化、養殖環境的變化、傳統養殖方式及養殖技術跟不上環境的變化,海養珍珠的品質不斷下降,加上近年來淡水珍珠的市場沖擊,對廣大珠農來說,養殖珍珠已是一個很難賺錢的項目了。以前1公斤的海養珍珠,可以賣到8000-1萬元,而如今只能賣到3000元左右。為此,許多珠農放棄了多年的珍珠養殖,要么轉行,要么外出打工,南珠的養殖已經進入了一個低谷期。據有關方面統計,在北海、合浦沿岸海域,目前仍堅守在珍珠養殖崗位的珠農已不足200戶。2005年,北海、合浦珍珠養殖面積達5萬多畝,養殖戶達3000多戶,從業人員兩萬多人,當年產珍珠7-8噸;珍珠及副產品綜合加工年產值達3.5億元以上。在頂峰時期,合浦南珠在國內海水珍珠的市場份額達到56%,而到了2008年以后,卻急劇下降到10%以下。
高潮已不再,低谷催人急。作為珠鄉人的黃炳權,心里著急。可是,光急不行,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辦法和具體行動。因此,他樹立了自己的一個理想目標,就是一定要想辦法恢復合浦南珠的昔日輝煌,讓家鄉的南珠文化傳承下去。在黃炳權看來,南珠是珠鄉文化的根,而南珠產業是南珠文化的最有效載體。
“如果合浦沒有了珍珠,我們合浦還能叫珠鄉嗎?如果合浦珍珠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不就成了歷史的罪人?我們將如何向子孫后代交代?”黃炳權說,東園企業既然以珠鄉三件寶作為品牌形象,就有義務為合浦珍珠,為我們南珠的保護發展多出幾分力,多盡幾分責任。再說,如果合浦真的沒有了珍珠,“珠鄉三寶”也就不存在了。“珍珠螺肉還是東園家酒一大原料,如果最后連珍珠貝都成了歷史,那么東園家酒不僅將失去這個原材料保障,而且酒的品質也將受到影響。”黃炳權說,南珠是我們珠鄉人民一份最重要的物質和歷史文化財富,雖然東園企業的能力有限,但作為家鄉的企業,有責任和義務為振興合浦南珠產業出力,相信有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東園企業在合浦珍珠產業的振興中一定能有所作為。
黃炳權的“南珠夢”(二)
黃炳權決意要介入海水珍珠養殖了。然而,要想把這件事做好,而且要做出好的成果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萬事開頭難,要改變合浦南珠的養殖現狀,光憑感情還不行,還得靠科技、靠投入、靠養殖理念和養殖模式的根本改變。黃炳權知道,要想養好珍珠,首先就必須找到一個好的養殖場所。因為,珍珠的生長對水溫、水質、鹽度、酸堿度等有著嚴格的要求。
其實,合浦的珍珠輝煌史,正跟合浦的古珠池密切相關。歷史上,合浦珍珠之所以能“天生麗質”,名聞天下,首先得益于這里得天獨厚的海域環境,特別是獨步天下的古珠池孕育了美麗的合浦南珠。為此,對合浦及周邊珍珠養殖海域進行考察和選址就成了黃炳權和他團隊的首要任務。
為了找到能適合珍珠養殖的理想場所,從2005年至2006年間,黃炳權幾乎走遍了合浦沿海海域,和他的助手們一次次地行走于海岸沙灘上,一次次乘著漁船破浪出海。雖已年過半百,但仍不知疲憊地早出晚歸,一行百里,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漸成平常事。但是,幾乎每次他們都是失望而歸。
據史料記載,在合浦周邊海域,合浦擁有不少古珠池,其中,楊梅、青嬰、烏坭、平江、望斷、永安、樂民等珠池較為有名,史稱為合浦“七大珠池”。如今,這七大古珠池除了“樂民”在廣東外,其余都在合浦、北海境內。但遺憾的是,由于時代變遷,過度采珠,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如今古珠池大都不見了。人們只能從古籍文字記述中知道它們的名字而不見其蹤影。
正當黃炳權苦苦尋覓之際,在一次陪同科研人員到山口紅樹林景區觀光時,紅樹林生態區獨特的自然環保條件引起了黃炳權的濃厚興趣,而實際上,這里就是合浦七大古珠池之一——烏坭古珠池的所在地。這是至今唯一既存有名字又能找出實際地址的千年古珠池,也是目前保持最為完整的中國南方古珠池。
烏坭古珠池因其位于烏坭島而得名,面積約5000多畝。烏坭古珠池四周高,中間低,形象一個鍋盆,不僅水深、水溫適中,而且風浪也相對較小。漲潮時烏坭池水深10米左右,退潮時四周沙灘裸出,而中間卻常年不干涸。這樣,在夏天,珠貝可免于烈日暴曬,冬天又能幫助珠貝抵御嚴寒的侵襲,珍珠貝被凍死,曬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對于不喜歡流沙和風浪的珍珠貝來說,這里成了它們的天然避風港,這樣有利于珍珠貝安全過冬。
烏坭池附近有一個淡水河叫小米河,咸淡水交匯,而且靠近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草保護區和海牛保護區。海草場、紅樹林和珊瑚,是海岸生態三大重要的保護物種,被稱為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而烏坭古珠池就擁有了其中的兩樣。由于生物多樣性相對較好,使珠貝能得到較為豐富的生物餌料。而且,這里工業污染又相對較小,為珠貝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天然海水珍珠最適宜的生長區域之一,史上以此處生長的珠質好而著稱。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論證,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黃炳權決定把養殖珍珠的地點選在烏坭古珠池。“這是幾千年留下來的一個很好的地方,只有在這里才能養得好珠,”黃炳權高興地說。
2006年8月起,黃炳權就開始出資,兼并了閑置8年之久的原烏坭珍珠養殖場,開始進行重建烏坭古珠池的工作。在古烏坭珍珠池中心,逐步開發建起了一個面積達2000多畝的“山口鎮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為實現自己的南珠夢邁出歷史性一步。沉寂多年的烏坭古珠池,在黃炳權的投資經營下,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黃炳權表示,要爭取用十年的時間,把合浦珍珠這個品牌做起來。
黃炳權的“南珠夢”(三)
——貝種提純復壯 不讓南珠輸在起跑線上
找到烏坭池著實讓黃炳權高興。雖然黃炳權決定重新利用烏坭這千年古珠池,可問題并沒那么簡單。首先他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育珠貝的問題。而解決育珠貝問題,就必須有一個好的珠貝種源。
光滑潔白、珠大圓潤是南珠的特有品質。南珠一直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種貝逐年退化,但過去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和很好地解決。一直來很少有人做這個提純復壯的工作。在此情況下,年復一年,珠貝近親繁殖,導致育珠貝越來越小。廣大珠農沒等珠貝長大,就開始插,核越插越小,所產的珍珠個頭越來越小,加上養殖時間不夠,品質就越來越差。在個頭“高大”的淡水珠面前,個子“矮小”的珠質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就讓南珠大打折扣。俗話說,七珠八寶,說的是直徑7毫米的是珠,8毫米的才是寶。不同類型的珍珠大小不同,光澤也不一樣。一般個頭大、珠層厚、圓潤、光澤好的珍珠比較受人們的喜愛。黃炳權認識到,要想養好南珠,就必須摒棄過去那種養殖模式,就是要養大貝,插大核,產大珠。“我追求的不只數量,更重要的是求質量,要爭取培育出最純正的南珠。如果成功,將來我賣珠的時候要以顆來算,而不是以公斤來算。”黃炳權說。為此,在選擇烏坭古珠池作為養殖基地的同時,黃炳權決定從源頭抓起,先把貝種恢復起來,把貝源種保護起來,然后對馬氏珠母貝進行篩選擇優來提純復壯,以培育高品質的合浦南珠。
應該說,合浦南珠之所以著稱于世,這里邊有馬氏珠母貝的功勞。馬氏珠母貝是北部灣特有的珠貝品種。這種貝的特點,就是珍珠層相對較厚,珍珠的光澤好,較明亮,而且珍珠細膩,自古以來它就是很好的品種。但是,由于這種優勢資源的保護工作沒有很好地跟上,造成品種退化,珠貝個頭越來越小,抗病蟲能力越來越差。目前這種天然的馬氏珠母貝已越來越稀少,而抗病害的天然馬氏珠母貝更是難得一見。因此,馬氏珠母貝雖好,可如今卻已不好找。
貝種問題雖然給黃炳權的養殖工作提出了難題,但黃炳權并沒有因此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為了恢復馬氏珠母貝的優良性狀,黃炳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近海沒有污染的地方和一些非傳統珍珠養殖區,尋找越來越稀少的野生馬氏珠母貝,并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育種攻關。
按照以小積大的辦法,黃炳權組織員工們一個一個地方去找,一只一只地收集。為了彌補時間和人手的不足,黃炳權還不惜以高價的形式向周邊漁民和珠農購買。每得到一個優質珠貝,黃炳權總是愛不釋手,端詳許久,如獲至寶。日積月累,經過四年多的收集,黃炳權終于收集到了數百公斤的優質天然馬氏珠母貝,用這些馬氏珠母貝作為種貝,然后篩選,進行提純復壯,從而為解決貝種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使用這種優質的天然馬氏珠母貝作為種貝,不僅解決了近親繁殖的問題,有效防止種質基因退化,而且在養殖效果上,所育出的珠貝個頭大,珠殼厚,既可御天敵,又能提高珠貝自身的保溫能力和防病能力,有助于減少冬季低溫的危害,冬季時的成活率得到了很好地保證,有利于珠貝的延期飼養。同時,珠貝的生長期、育珠期延長了,它的珠質也明顯提高。“珍珠個頭大,珠層增厚,珠質好,在市場上,才能讓南珠不輸在起跑線上。”黃炳權說。
——加強技術攻關 進行科學管理
■ 林益琳
黃炳權的“南珠夢”(四)
解決了種源問題后,黃炳權要做的就是珠貝的種苗批量培育工作了。為了培育出高品質的馬氏珠母貝的種苗,黃炳權除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外,還努力通過人才和技術的大力引進,養殖設施條件的改進以及管理工作的不斷規范化、專業化和科技化等,創造實現由淺水養殖向深水養殖、平放養殖向吊式養殖和底播放養、短期養殖向長期養殖等轉變,逐步引導和促進南珠的養殖模式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努力實現養殖模式的全面提升。
目前,在山口鎮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 黃炳權已組建起了以生物育種博士劉鍵為首的技術團隊,建起了面積為18畝的合浦珠母貝種苗培育基地,斥資60多萬元購進了一批海上運載船只,同時,在種苗培育技術上也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創新。例如,挑選齡期3-4年、珠貝個頭大、生殖腺發達、性狀比較好的貝做親貝,促進珠貝集中排精、產卵,提高了受精率;采取特有的親貝促排精卵技術,促進珍珠層的分泌,以增強珠貝的生長質量,在珠貝放養區進行精心放養,以提高珠貝生長速度;堅持插大珠貝,不插小珠貝,以一些大型的淡水珍珠貝的貝殼來做插核所用的珠核;大幅度延長育珠貝插核后放養時間,傳統的育珠期為5-8個月,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的珠貝目標放養期卻在3年以上;全部選用馬氏珠母貝、解氏貝的外套膜做小片;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清洗和分籠,去除多余的雜物、寄生物,同時大幅減少單體貝籠的珠貝飼養量,科學合理地降低珠貝飼養密度,單籠珠貝飼養量為傳統飼養量的一半以下。 “人家60個,我們30個,人家100個我們50個,每個時段不同,每個時段我們都比人家少一半”,黃炳權介紹。這為產大珠、珠層厚珠提供時間和營養保證。
以往珠農插核一般是在岸上進行,但這樣會延長育珠貝的離水時間,這么來回一折騰,時間長了插核貝的死亡率很高。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珠貝的成活率,黃炳權投資了30多萬元,在海上建起了一個面積達140多平方米的養殖棚,讓插核、采珠等護理工作全部在海上進行,工作起來十分方便省力,從而有效提高珠貝的成活率。黃炳權介紹,插核的時候,他們采取小批量采插的方式,“在海上一拉上來,插了核,不到20幾分鐘它就下海了。”縮短了插核時間,插核后珍珠貝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水底流沙是珠貝生長的一大威脅,過去由于不合理的開發,使這里的水草日漸減少。珠貝缺少了水草的庇護,生長受到一定影響。為了進一步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黃炳權選擇當地優勢水草進行人工種植,以幫助改善當地的海域生態環境。“有了這個水草以后,它整個生態循環,整個生態系統都能重新恢復起來,局部的生物多樣性也會更加豐富”,黃炳權說。
幾年的功夫總算沒有白費,辛勤付出終有回報。2008年年初,合浦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的持續低溫陰雨天氣,但由于珍珠養殖技術、珠貝品質的提升和得到古珠池烏坭池的呵護,山口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92%的珠貝安全過冬,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2008年12月12日,山口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迎來了建場兩年多來的首個抽樣開珠工作日。雖然這批珠貝飼養的時間相對較長,而且還經歷了年初那場持續低溫陰雨天氣和幾次臺風的考驗,但珠貝成活率和出珠率依然很高,總出珠率超過了40%,部分珍珠直徑有7至8mm大。令人稱奇的是,在養殖場采上來的天然珠貝中 ,還發現有少量大小不一的天然珠,這在目前其它養殖場中是很難見到的。
至今,黃炳權在烏坭島東園珍珠養殖場的投資已達2500多萬元,放養馬氏珠母貝600多萬只,培育貝苗5000多萬只,并擁有年育貝苗2億只的生產能力,成功培育了1.5億多只合浦馬氏珠母貝,為合浦馬氏珠母貝的提純復壯及今后的養殖推廣奠定了優質的種源基礎。(待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