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西省博白縣永安鎮城治村斗燕屯,有一個奇人叫賓明。只要他進山,在山澗溪水旁,一天就能捉到十多斤石蛙(又稱棘胸蛙、石雞),本地價每公斤可賣到160元。20多年來,他捉蛙、賣蛙,生活卻沒有富裕起來。從2007年開始,他在家中繁殖石蛙,飼養石蛙種苗出售,創造了高效益致富新門路,成為博白縣人工仿生態飼養石蛙致富的第一人。
石蛙又稱棘胸蛙,是南方丘陵山區生長的一種名貴山珍,因其肉質細膩且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它是廣州食客餐桌上的名貴美味佳肴,廣州市場價每公斤520元。石蛙仿生態養殖具有投資少、效益高、綠色產品等優點,特別適合有條件的山區農民利用山澗溪水、泉水、地下水等自然流水資源加以開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斗燕屯是石蛙十分珍貴稀少的原生態產地。
養蛙大王賓明告訴記者:斗燕屯大山里的石蛙喜歡棲息在草木叢生、陰涼、安靜、清水長流的山澗、溪流的自然洞穴或石縫中,是典型的夜間覓食動物,以昆蟲、蚯蚓、小螺、小蝦、小魚等動物活餌為主,不食死的或不活動的食物。幼蛙飼養一年,每只蛙重約150克至250克,發展前景廣闊。
石蛙名貴 捉蛙多年卻不富
斗燕屯捉蛙能手賓明,今年43歲,一家5口人。1982年的一天,他在山里干活時,到溪邊喝水,發現幾只碩大的石蛙,一連捉到了好幾只。從此,他不時下溪捉蛙出賣,練就了一套捉蛙技術,也了解石蛙的生活習性。
由于受氣候環境的變化,大風大雨,山洪暴發的影響,捉蛙受到了影響。運氣好時,一天可捉十多斤,不好時一只難求。他說:“進山下溪捉蛙風險大,不僅被成群的會飛的螞蟥叮咬,而且還會被毒蛇咬傷丟命。”他想,人工捉蛙,破壞生態環境。他開動腦筋,要走出一條人工繁殖飼養石蛙的路子來。2007年,他進山捉了20多對原生態石蛙進行人工卵化蝌蚪,由于經驗不足,成活率低,但他仍沒有失去信心。他想到了好朋友黎東海,兩個人相互交流經驗,開始了人工繁養珍稀石蛙新產業。
人工繁殖 仿生態養蛙富路寬
20年的捉蛙實踐,賓明基本上掌握了石蛙的生活習性和繁殖規律,一點一點積累了經驗。他認為養殖池應具備“足、清、涼、靜”的環境條件。斗燕屯就是具備了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而且有純正的第一代原生態種蛙之父本、母本。他說:“‘足’是指常流山水水源;‘清’是指無污染的清新水質;‘涼’則要求四季涼爽,夏秋水溫不超過30度;‘靜’是要求環境幽靜,避免干擾。”在縣畜牧水產局的指導下,他努力學習石蛙仿生態養殖新技術,結合山沖的自然環境條件加上自己積累的實踐經驗,很快成為了一個仿生態養殖石蛙的行家里手。
他告訴記者:清明前后,正是石蛙交配產卵黃金季節。通過觀察,給石蛙組成“家庭”,即:一只公蛙配2至3只雌蛙較為合適。2008年,他用50對原蛙配對繁殖,初試成功,近8000只幼蛙,成活率有4000多只成蛙。一年后,每只石蛙平均200克。仿生態養石蛙獲得了巨大的效益。目前,他有150對石蛙交配成功,無數只小蝌蚪在蛙池、水缸中發育成長。4月13日,賓明帶記者到他的好友黎東海的養殖場采訪,見證他們兩個養蛙人成功的喜悅。黎東海利用廢棄的養豬場,經過改造,養石蛙,目前已有10000多只小蝌蚪,有3000多只小成蛙。他們說,這些仿生態養殖石蛙,到今年底,如果運到廣州出售,收入非常可觀。賓明和黎東海說:養石蛙比養豬、養雞要好,因為成本低、不辛苦、易管理、風險小、價格高,是山里人致富的捷徑。養石蛙,成為斗燕村民致富的香餑餑。斗燕屯的村干部賓業喜說:“我們正在發動村民養石蛙,用新的智慧,走出一條適合山里人高效致富的新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