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硬殼蛤(Mercenariamercenaria),屬雙殼類,簾蛤科,個體較大,體重可達200g以上,因貝殼堅硬而得名。其自然棲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西海岸,北起圣勞倫斯灣(GulfofSt.Lawrence),南至墨西哥灣(GulfofMexico),從潮間帶至水深15米的海底均有其分布。硬殼蛤營養豐富,肉質鮮,尤其得到美國和歐洲等西方人的喜愛,在國際市場十分暢銷,價格較高,每磅價格為3美元左右,曾經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第三大漁業,1982年硬殼蛤在該州產值達660萬美元。硬殼蛤對環境的適應力強,耐溫、耐鹽范圍廣。因其分布的地理緯度與我國的緯度相同,其適宜的生態因子也能滿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福綏院士等科學家于1997年首次從美國引進該種,以期能夠在中國推廣該優良品種,加速我國灘涂的開發和蝦池的綜合利用。
硬殼蛤自1997年首次引入我國以來,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對其生態習性和苗種生產進行了研究,于1998年培育出第一批苗種,并在萊州灣進行了試養。結果表明,硬殼蛤適合我國大部分的灘涂和蝦池養殖,其耐受的溫度范圍為-2℃~35℃,生長溫度范圍為9~30℃,硬殼蛤耐受的鹽度范圍為18~48,最適生長鹽度范圍為18~36。硬殼蛤不僅比我國固有的蛤仔體型大,而且生長較快,在萊州灣試養的硬殼蛤第二年便可長成商品規格,殼長達5.0cm以上,體重達50g以上。
硬殼蛤的養殖在我國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苗種短缺一直制約著它在我國的大規模養殖。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加快硬殼蛤在我國的推廣速度,在美國孫魯寧博士的幫助下,海洋研究所于2002年進行了第二次引種,并在國家863”青年基金項目“硬殼蛤人工高效育苗技術”的支持下,利用1998年培育的子一代和2002年引種的硬殼蛤作為親貝,對其規;绶N生產進行攻關研究。目前已經解決了親貝升溫促性腺成熟、幼蟲孵化、幼蟲培育、采苗和稚貝中間培育等關鍵技術和工藝,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合理的規;矚じ蛎绶N生產的技術和工藝,該成果日前已通過有關專家的階段性驗收。國外有一套較為成熟的硬殼蛤苗種生產的技術和工藝,但這套技術和工藝難以適應我國的國情和實際需要。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依據我國國情和海域特點自主開發了分層立體采苗技術,并輔以人工變態誘導劑,使單位水體采苗量明顯增加;采用的稚貝野外中間培育模式,稚貝生長迅速,存活率高,操作簡便,容易在我國進行推廣和應用。
收集:秦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