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菱鲆之父”、“多寶魚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受聘于大連海洋大學
以前在我國北方海域產值很高的鳀魚,現在竟連標本都很難覓尋, 養殖模式不穩定、主產業不突出、缺少新科技、 組織化程度低、資源消耗代價大……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產養殖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雷霽霖院士來到大連海洋大學。雷霽霖院士是國內海水魚類工廠化育苗與養殖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被譽為“中國大菱鲆之父”、“多寶魚之父”。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我國海水水產養殖業的現狀表示堪憂。他指出,工業化是海水水產養殖業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則是海水養殖業轉型提升的最佳時機。
海水水產養殖產量只占農業總產值的4.5%
以2007年為例,全國海水水產品總產量為4747萬噸,其中養殖總產量達3278萬噸,占到69%的份額。雷霽霖院士指出,我國的海水水產養殖產量已連續21年超過捕撈產量,總產量增長了10倍,連續18年位居世界首位,海水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但卻只占我國農業總產值的4.5%。
海水水產養殖與國外發達水平差距大
當前,我國海水水產養殖與國外發達的水產養殖業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是理念上,吸收新科技的步伐緩慢;模式不穩定,主產業不突出,沒有定型的東西,大多是哪個銷量好就一窩蜂地跟著;組織化程度低,水產業養殖大多是由漁民轉移形成;工業化系統工程少,資源消耗代價大;政府扶持補助力度小,缺乏宏觀控管政策支持,造成現在水產養殖業無序化擴大;商業化訂單式企業比例少,高級化的產業鏈模式尚未形成。
海水水產養殖少病害疫苗
雷霽霖院士指出,我國的海水水產養殖業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一系列的的問題:首先,在種質資源上,野生種質的累積利用,再加上人工選育少,現在生物種類呈多樣性下滑。
養殖飼料方面,由于人工飼料普及率低,只占到三分之一部分,每年需要消耗400至500萬噸的小雜魚。船舶、和養殖過程中自身污染日益嚴重。病害頻發,目前已發現的病害達150多種,因為缺少安全、專用的漁藥,沒有相應的疫苗,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0億以上。傳統模式為主,勞力密集型生產效率與技術含量低,抵風險能力有限,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在設施裝備方面,也比較落后,系統設施很少。發展空間方面,過分集中在內灣和近岸帶,深水區利用較少。當前大多集中在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當前有1330萬公頃的灘涂面積,已養殖的面積只占13%,如果擴展到20米等深線,開發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市場需求方面,市場大但質量安全問題卻很嚴峻,例如當年的多寶魚事件,發現一例,就會波及整個多寶魚的養殖鏈。
工業化是海水水產養殖的必由之路
雷霽霖院士指出,現在世界各地都重視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水產養殖業如跟不上大力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勢必會在海洋經濟中無立足之地,甚至于退出海洋經濟。現代漁業的主題是“海水養殖”,當前是海洋水產養殖業轉型、提升的最佳時機,也是實現水產養殖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我們應以發展藍色產業為方向,建成現代化岸帶與海上牧場,因地制宜、規劃發展區域性優勢產業帶與產業群。海上要做的是,耕海牧漁;岸上要做的則是發展工業化養殖。
大連的海水水產養殖業有優勢
雷霽霖院士直言,大連在東北亞地區來說,海水水產養殖業一直有很大的優勢,與日、韓之間貿易比例大。但目前來說,水產養殖業的整體水平、設備、基礎設施上還相對落后,如果走工業化的道路,達到讓對方無可挑剔、產品達到免檢的程度,還會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
養殖的海水水產品不比野生的營養少
現在的老百姓比較鐘情于野生的海水水產品,都說野生的營養更好。雷霽霖院士指出,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海水水產品的營養結構取決于品種,而不受于其生產環境的影響。人類過度青睞野生水產品的后果是造成這個物種的滅絕。近些年來,我們使用最好最密的捕撈工具下海,已接近撈干了魚子、魚孫,大量魚種的流失,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人為的過度捕撈行為造成的。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