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國是第一個養捕產量之比超過50%的國家,農業部發布的《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至“十一五”期末,
中國水產品
養殖產量將達到4550萬噸,養捕產量之比達到76:24。規劃還確定了其他一些主要發展指標:
水產品總產量達6000萬噸、年均增長3.3%,人均水產品占有量44公斤、人均水產品消費量12公斤;漁業總產值5700億元,年均增長6.4%。
水是水產品的生存環境,目前,全國養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嚴重,養1噸
淡水魚產生的糞便相當于20頭豬的糞便量,在海水養殖方面,每生產1噸蝦需要投下
飼料3噸~5噸,相當于蛋白質1噸~1.3噸。每年
水產養殖常爆發了大面積傳染性
疾病,減產、絕產幾十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常是上百億元,時常有養殖戶遭遇絕產之災。
但由于我國的水產品
養殖技術、體制嚴重滯后,水產品養殖之路異常艱辛。
養殖水體不但污染嚴重,而且效率低下,根據2009年的統計資料推算,平均畝產:海水養殖566 公斤/畝,其中;魚類709公斤/畝,甲殼 214公斤/畝,貝類695公斤/畝,藻類1060 公斤/畝;淡水養殖314公斤/畝。換算成每平方米,如果魚按每條1斤,則海水每平方米僅養不到兩條魚,淡水勉強到一條。如果按水體計算;按水深1.8米,則1.8噸水養2條海水魚。而國外,在水深0.5-1米的情況下,每平方米的密度是25公斤,相當每平方米養殖50條一斤的魚,高的能達到75公斤/平方米。是我國的25-75倍。餌料比約在1:1.2。生長周期大約是我國的一半。
綜上所述:如果中國走集約化工廠化循環養殖,就是在現有養殖面積,水體不變的情況下,產量 能提高幾十倍,飼料節約、年產量成倍的翻番,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
中國大量使用冰鮮飼料,不但餌料比高,污染水體,并且帶來水產品的疾病。疾病又迫使養殖戶大量使用魚藥,造成“毒魚”事件不斷發生,
出口受阻。我國使用冰鮮餌料400萬噸/年,如果
加工成魚粉,相當于160萬噸FAQ魚粉,可生產1000萬噸飼料。如果冰鮮餌料比3.5-4的話,使用冰鮮餌料年產魚100多萬噸,而使用人工配合飼料則能達到800多萬噸。
我國目前的海水養殖,多是流水養殖,由于需每天5—10個量程換水量,抽取大量的地下淡水、鹵水,但我的的地下鹵水資源并不豐富。適宜發展海水養殖的省市,其中1克-5克的地下水僅200多億立方米。如果采用流水養殖低限換水方式,載魚量也就是1000萬噸,這也就是目前采用這種方式的養殖戶,由于開采地下水量過大,要不斷的打井,不斷的搬家的原因。淡水雖然日換水量較海水小,由于養魚的數量更大,所以浪費的淡水資源也相當可觀。
所以要提高水產品的產量、
質量、價值,降低養殖成本,就必須走集約化工廠化循環持養殖的道路。
工廠化所以難以開展,是因為我國對其認同程度極低。按我國最先引進工廠化養殖
技術的雷霽霖院士所說:工業化養魚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設施工程化,所有的設施設備要工程化漁業現代化如果沒有工廠化配套設施,沒有循環水系統那就完全是空談;
第二是技術現代化,技術現代化的范圍很廣,包括育種、飼料、疾病
防治、循環水系統、加工等現代化技術,要實行多學科交叉融合;
第三是生產工廠化,這個工廠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僅僅指在養殖車間工廠化生產,包括
池塘和
網箱的養殖也是以工廠化的理念為指導來實施大生產;
第四是
管理工業化,無論是育苗、育種、養殖都要按工業化的制度、工業化的計劃、工業化的步驟來進行。
眾所周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工業、交通、通信、金融,房地產、能源基礎行業基本都是國有體制,每年國家、地方政府大量的投入資金,給予優惠的政策,所以使之蓬勃發展。日益強大。
所以,集約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只有在國家大量投資的情況下,才能發展。
采用工廠化養殖技術,先期投資大,回收時間長,科技含量高,管理要求高,配套要求廣泛,風險高,這不是一個體戶所能達到的,就是一個具有一定資金
企業也難以承受。但工廠化養殖的特點恰恰適合國家投資發展。是一個適合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工廠化發展的行業。集約化循環水工廠化養殖的發展,還可帶動對機械制造、建筑、飼料、塑料、運輸、餐飲等相關行業需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改善我國的飲食結構,促進外貿出口。集約化工廠化養殖基本不使用魚藥,養殖的水產品是綠色無公害的,這就為我國創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是自己近年來從事集約化循環海水水養殖項目的開發中的一點體會,拋磚引玉,希望有興趣的養殖戶共同研討,不足之處,不吝指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