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wǎng)報道 一幅古老畫卷在浙江岱山祭海壇上展現(xiàn),一則不老的民間傳說在現(xiàn)代生活中承傳。在岱山休漁期間,漁民舉行傳統(tǒng)祭海祈福、謝洋感恩的大典,以表達對海洋的崇拜和敬意。
祭海典禮開始,9位主祭雙手擎香緩緩步向祭壇,熊熊祭火霎時升空。在禮炮和彩煙中,18位壯漢護送著龍王牌位,放于祭臺下。隨后,24位漁民抬著全豬全羊,捧著瓜果糕點等五牲五谷,步向祭臺,向龍王敬獻供品。,依次獻玉龍柱、平安旗和長卷漁民畫,接著,450余名漁民身著參祭服裝登上祭臺,舉香敬拜、祈福感恩。伴著“咚、咚、咚”三聲鼓響和13響悠長清脆的鐘聲,20位漁嫂緩緩步上祭壇,彎身敬獻供酒。敬酒完畢,祭壇上落篷掛櫓,平安旗緩緩升起,漁民子弟唱起了漁歌號子。“讓海洋休養(yǎng)生息,讓魚兒延續(xù)生命,讓我們懂得感恩,表達對海的崇敬……”虔誠的吟唱,抒發(fā)了海島漁民“感恩海洋、人海和諧”的理念。
岱山漁民的祭海謝洋儀式具有千余年的歷史,早在史前就有祭海活動。每到開捕、漁汛等時節(jié),漁民自發(fā)地組織祭海儀式,祈求風調雨順、歸來平安,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
采訪手記:
舟山群島對于我來說,既清晰又模糊、既親切又陌生、既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童年時代,每逢暑假,母親總是要帶著我們兄弟前往岱山群島,看望駐守在舟山群島部隊擔任要職的父親。
每次前往舟山群島總是一次折磨,半夜三更登上“東方紅”客船,從十六鋪碼頭出發(fā),次日下午抵達定海碼頭,然后,再坐可容納30多人的敞篷式擺渡鐵皮船,坐在船艙里,抬頭望著天空,手拉著船艙的拉手,四周是藍色的海洋,在海浪中漂蕩近3小時才能抵達目的地。
每次暈船我總是嘔吐不止,腸胃如同翻江倒海,吃了暈船藥后在迷迷糊糊中睡著,又在搖晃不定的船艙中醒來。記得船老大開玩笑地說:“遇到大風浪時,老鼠暈船都難以忍受而跳海。 ”如今,前往岱山島的水路可謂四通八達,從上海、小洋山到達岱山只需要3小時。
四十年前,舟山群島的交通不便,島上除了漁船、漁村、漁網(wǎng),就是光著腳丫的漁民。如今,島上是高樓大廈林立,漁民早已搬進住寬敞明亮的樓房。當年木質的兩頭翹的漁船,已被數(shù)十萬噸的鐵質漁船所替代,捕撈的網(wǎng)具也不再靠人拉肩扛,吊機、卷揚機早已裝備上船,漁民、船老大不再是飽經(jīng)風霜古銅色的肌膚,捕撈作業(yè)完全是機械化的操作。漁民手拿著對講機,看著雷達屏幕,手下掌控著作業(yè)按鈕,輕輕一按,成噸的魚蝦吊起進船艙。
四十多年后的故地重游,岱山已是物換星移,島嶼的漁民已經(jīng)納入了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之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jīng)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