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聽說海陽養殖企業的魚兒有“身份證”,體內有張芯片,要是近親結婚的話,養殖部門是不給發“結婚證”的。近親結婚控制了,新品種不斷被培育出來,魚兒品種質量也大大改善。“發展藍色經濟巡禮”采訪團昨日來到海陽市黃海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基地,記者走進種魚車間,探訪這些“有身份”的魚兒。
在種魚養殖車間,多寶魚養殖區很特別,普通多寶魚一眼看上去就能辨認出來,而水池中還有不少膚色、斑點不同的“洋魚”。該水產公司董事長劉壽堂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從法國、英國、挪威、丹麥、比利時、西班牙、智利等七國引進的新品種。他說,每條魚眼睛的后方表皮下都有芯片,有各自的身份編碼,交配后的后代也會植入芯片,這樣的話,將來育苗時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的問題。
劉壽堂說,以前繁殖魚苗時為了防止近親交配,嘗試過在魚的尾巴上系上繩子,有的脫落,有的尾巴磨爛了,土方法效果不好。現在采用芯片植入技術,大大提高了育苗效率和魚種品質。他高興地說,經過他們公司員工的精心培育,由七國多寶魚雜交繁育的“混血兒”已經出生了。目前,他們已經將培育的品種先交給養殖戶進行對比試驗,結果顯示,這種“混血兒”比普通多寶魚生長速度提高21%—40%。下一步,他們準備向有關部門申請新品種鑒定。
將芯片植入種魚體中,苗種質量大大提高。劉壽堂也嘗到了甜頭,他們培育的半滑舌鰨育苗,每尾6厘米左右曾經賣到20元,160萬尾魚苗一下子給公司帶來2000萬元左右的收益。目前,他們的養殖基地年產魚苗1000萬尾,養殖成品年產500噸。
“能發展到這一步,最重要的是我們摒棄了傳統的養殖模式,選擇了一條產研相結合的道路。近年來,我們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研究所、中科院青島研究所、煙臺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劉壽堂感慨道。當初,為吸引科研人員到他們的養殖廠做研究,劉壽堂曾無償拿出場地,還免去水電費等,提供一切便利。如今,產研相結合的科學養殖模式已開花結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