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常常路過芝罘島附近海域的市民發現,近海成片的浮筏和籠箱養殖區越來越少了。昨日,“發展藍色經濟采訪團”來到芝罘島采訪時了解到,目前芝罘區正大力推進近海“筏式養殖”向深海海底“低播增殖”調整,拓展刺參養殖規模,加大深加工。有的養殖企業養殖面積減少了一半,利潤反而增加了3倍。
站在芝罘島西口村附近海域向西望去,平靜的海面上漂浮著點點漁船,往日成片成片的浮筏不見了!耙郧拔覀冎饕丘B殖海虹、海帶、牡蠣等水產品,面積有6000多畝,現在主要是在海底養殖海參,面積只有3000畝左右!睙熍_芝罘島集團董事長胡志光說。
這些年他們逐步拆除傳統的養殖浮筏,向海底搞起“底播增值”養殖。養殖面積減少了,企業利潤卻沒有減少。胡志光笑著說,以前養殖海、海虹、海帶,產品附近值低,在近海深加工也不方便,拉一車海紅不如賣一斤海參,F在他們不但加大海參育苗和養殖,還做大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利潤逐年攀升。以前6000畝養殖的利潤在400-500萬左右,現在僅僅3000畝的養殖面積就能帶來2000多萬的利潤。
芝罘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亮說,傳統的近海表層筏式、籠箱養殖對近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籠箱養殖,大量海魚糞便排入海底,影響周邊海域生態,籠箱下基本是空白一片,連個海草都不長。牡蠣、海帶等水產品往往在沿海加工,難聞的氣味影響到城區旅游環境。芝罘區處于市中心區,這些年城市建設與近海養殖之間的矛盾逐步凸顯。
目前,芝罘區正積極調整漁業結構,大力發展以刺參為主的海珍品底播增殖養殖業,筏式養殖向深海、海底推進。采取減船轉產、增殖放流、建設人工魚礁等手段,壓縮捕撈強度,逐步減少淺海筏式養殖,不斷拓展刺參增殖規模,加快提高海水養殖業產出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