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美洲簾蛤(Mercenaria)又稱美國硬殼蛤、小圓蛤或北方簾蛤,原產于美國東海岸,是美國大西洋沿岸淺海灘涂的主要養殖貝類。其屬于廣溫、廣鹽性底棲經濟貝類,在沙底、沙泥底、泥底和海岸床等多種底質的灘涂和淺海,都可以正常生長、發育,是一種生長快、適應能力強,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的大型雙殼貝類。其適溫范圍廣,0—29℃都能生存,生長最適水溫為16-28℃;對鹽度要求較廣,最適鹽度為20‰—28‰,與我省淺海灘涂養殖的花蛤、文蛤相比具有養殖周期短、效益高等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暢銷,市場價格高達5~10美元/kg,生長速度較快,二年殼長可達商品規格50~60mm以上,相比我省其它養殖貝類具有更強的耐低氧能力。
美洲簾蛤1997年引進我國,1998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培育出第一批苗種并試養成功。2000年,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承擔了這一新品種的引進及養殖技術研究,列為山東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項目,從美國引進種貝286個,干露130小時運輸后的成活率達到96.85%;2001年和2002年分別在20m3和40m3水體培育出平均殼長1.23mm和1.02mm的苗種374.2萬粒和2300萬粒;2002年潮上帶池塘養殖播苗1000萬粒,養殖面積33.33公頃,養殖2年后存活466.67萬粒,成活率46.67%,年平均成活率為68.32%,平均殼長和體重達到62.07mm和63.50g。2004年12月26日該項目通過了專家鑒定,認為已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美洲簾蛤苗種生產和養殖技術工藝,其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我省沿海灘涂可養面積廣闊,此外沿海養蝦池塘眾多,如推廣美洲簾蛤的灘涂增養殖與對蝦的混養對于有效利用淺海灘涂資源,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改善對蝦養殖池的生態條件、提高池塘養殖效益,增加出口創匯,解決勞動就業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附1:美洲簾蛤生物學特性
1.1 分類與分布
美洲簾蛤屬雙殼類,簾蛤科,個體較大,最大的可達200 g以上。主要分布于美洲東海岸,美國的西海岸也有少量人工移植形成的種群,在美洲分布的最北限是加拿大的圣勞倫斯灣,南至墨西哥灣,英國和法國的大西洋海岸,從潮間帶至水深15 m的沿岸均有少量分布。
1.2 棲息地
美洲簾蛤在含有貝殼的軟質底分布最多,在沙質洼地、沙泥洼地和泥地等底質灘涂也有分布。
1.3 生長
美洲簾蛤的生長速度因地理和季節因素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水溫與生長速度也有很大關系。
1.4 活動
由于美洲簾蛤只能靠伸縮足來運動,這使它的活動很有限。一般在未受干擾的情況下,它們營近似的固著生活。
1.5 繁殖
美洲簾蛤是雌雄同體,一般雄性生殖腺先成熟。98%的幼蛤一開始都是雄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規格的增大,其性別會發生變化,到第三年時近半數以上的雄性蛤會變成雌性蛤。夏季任何地理位置種群的硬殼蛤都可以產卵繁殖。
1.6 溫度
美洲簾蛤的生長水溫在20~30 ℃之間,最佳生長水溫是25~28 ℃,水溫高于31 ℃或低于6 ℃時,生長完全停止,在4 ℃時美洲簾蛤就會進入冬眠,但水溫降到0 ℃時也能存活。
1.7 鹽度
美洲簾蛤可耐受的鹽度范圍為15‰~48‰,由于大多數雙殼類在鹽度低時不能從不利的環境中遷出,所以雙殼類的分布受到鹽度變化的影響顯著。美洲簾蛤對鹽度的耐受力會隨其年齡的增長而增強。
1.8 溶氧
所需溶氧大于2.4 mg/L。
1.9 pH值
幼貝的pH值適應范圍是7~8.6,成年貝的pH適應值范圍則為更廣一些,在6.5~9.1之間均能存活。
編輯:秦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