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呂源根刻苦鉆研,革新養殖技術,改變了鶴山水產業發展的傳統模式。
“我比鄉親們早幾年學會了好的養殖技術,在致富路上先走一步。不過,做人不能忘本,富了也不能忘了鄉親。”面對記者,鶴山市古勞鎮水產養殖大戶呂源根似頗有感觸。從上世紀90年代涉足水產養殖業以來,呂源根憑著刻苦鉆研的精神和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力,在鶴山率先養殖優質魚,改變了鶴山水產養殖業的傳統局面;更難得的是,呂源根致富不忘本,不但樂于將自己的技術與鄉親們分享,還經常義務為鄉親們養的魚當“醫生”,帶動了一方村民齊奔致富路。
刻苦鉆研
改變鶴山水產養殖局面
跟隨著呂源根,記者走進了他的水產養殖“小王國”。這是一片有著300多畝面積的水產養殖、育苗孵化基地,養有桂花魚、筍殼、四大家魚等多種食用魚和用作飼料的魚種。按呂源根的說法,一年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這里“與魚為伴”。
古勞鎮是著名水鄉,居住在這里的人世代以養魚為生。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呂源根也曾有過每天跟在前輩身后倒草料、修魚塘的經歷。21歲的時候,呂源根當上了村里生產隊的隊長,領著鄉親們養魚、種蠶桑。長期的學習實踐和刻苦鉆研,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水產養殖經驗。
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呂源根承包了一塊小魚塘,養起了四大家魚。1990年前后,呂源根拓展了魚塘規模。憑著對市場經濟的敏感,呂源根發現,四大家魚漸漸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反而是一種叫“桂花魚”的優質魚價值非常高,成了市場的新寵。于是,呂源根就像當初嘗試承包魚塘一樣,嘗試去養殖這種新魚種,并最終產出了鶴山第一批桂花魚。2006年,呂源根養殖的桂花魚場,通過審批成為省級無公害產品基地。
呂源根認為,優秀的養魚者應該會想辦法節約成本。比如桂花魚的養殖——由于桂花魚以吃小魚為主,一口塘的桂花魚3天就要吃掉1000公斤以上的小魚,這樣算下來,如果自己可以飼養魚苗,將節約一筆很大的開銷。于是,呂源根率先養殖孵化飼料魚苗,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呂根源說:“從知之甚少到養殖大戶,我靠的就是不斷觀察和刻苦鉆研;有時候遇上難題,我會拿出來,和鶴山水產協會的同行一起討論;有時候還會專門請一些教授來指導。”一位來自省生物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的博士就對他贊不絕口:“呂源根身上有可貴的開創精神,他引領著養魚行業的前進方向,我們更愿意稱他為‘開拓者’。”
1990年,呂源根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范、江門市勞動模范、鶴山市勞動模范。2001年,他還被評定為廣東省唯一的水產專業高級農民技師。在當地人眼里,他成了“養殖大戶”,承包著鶴山最大規模的養魚場,掌握著最先進的養魚技術。如今,在呂源根的帶動下,其他養殖戶的意識發生了巨大轉變,大家紛紛養殖桂花魚、筍殼等優質魚類,經濟收入大為增長。
富不忘本
攜手鄉親共奔致富路
采訪呂源根時,記者見到他脖子上總是掛著一部手機。村里面的鄉親告訴記者,他的手機電池超級耐用,待機時間超過1個星期。一個養殖戶用這樣的手機來干什么?當地養殖戶呂炳洪透露,呂源根為人熱心,鄉親們要是碰到關于養魚的問題,隨時可以打電話問他。呂炳洪說:“每一次,他總是會給予耐心解答,甚至會隨叫隨到呢!”
如今,呂源根成了名副其實的養殖大戶;但是,他一直把鄉親們放在心里。呂源根所在的新星村委會書記呂利嬋告訴記者:“根叔對我們,特別是對一些困難戶的支持特別大。他不但幫大家育苗,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幫助鄉親們富起來,而且還在鄉村道路硬底化、村委會建設等方面,親力親為地給予支持。”采訪時,呂炳洪也一邊舉起大拇指,一邊對記者說:“根叔對我們村一些弱勢群體特別照顧,經常向他們贈送魚苗,并提供飼料、技術等方面的指導。”
盡管如此,呂源根仍然一直認為自己做得很少。但是,記者試著數了一下他曾參與的公益事業:贊助6萬元支持洛社村道硬底化建設;贊助1萬元支持村福利院建設;每年老人節贊助3000元,讓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歡度節日,并每年贊助1萬元讓老人外出散心;每年贊助洛社村3000元參加龍舟大賽;每年贊助2萬元用于圍堤建設……這些公益事業,呂源根每一年都在做。
說到這些,呂源根本人總是謙虛地說:“我沒有做成什么大事,只是做了一個農民的分內事而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