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外國媒體報道,美國第四大有線新聞頻道MSNBC“今日調查”欄目披露,相關機構在調查中發現:美國亞拉巴馬,俄克拉荷馬州,密西西比河和佐治亞州中超過40%的進口海鮮受到污染,含有致癌、貧血病和生育障礙等疾病的潛在誘因物質。
然而,該調查并未指出這些調查在國家總進口貨物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負責監管美國食品安全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所有測試的農產品中含有的違法藥品殘余物普遍少于7%,這表明這些受污染的海鮮危險性非常隱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還表示,由于美國人日常飲食中80%的魚類和90%的蝦來自海外市場,所以對這些受污染的海鮮難以展開調查,他們僅能檢測其中的2%進口海鮮。據統計,這些污染海鮮包括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蝦類、鯰魚、蟹肉干和羅非魚。比如說,蝦類占全美海鮮消費總量的30%,是美國最大的海鮮消費品種之一。美國國內的蝦類主要來自天然捕撈,產量十分有限而無法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近85%的蝦類不得不依賴于進口。這導致了美國海鮮進口過程繁復以致出現質量難以監管的局面。
據了解,聯邦法律規定在食品雜店購物的消費者有權獲知海鮮的來源,但是大多數飯館并沒有責任透露海鮮進口的整個流程問題。由于多數海鮮來源于國外,最后出口到美國的海鮮很可能含有如氯霉素、硝基呋喃類藥、孔雀石綠等,以及這些動物的飼料和生長環境中使用的活性藥物。因此,美國人到底吃了多少含此類有毒物質的進口海鮮,到現在為止,這一疑問依然在困擾美國人。
美國海洋環境保護領域的保守派科學家邁克爾•希斯菲爾德(Michael Hirshfield)表示:“鑒于美國需從海外進口的食品量不斷增加,FDA和其他政府機構還需要在防范污染食品進口方面加強合作,進一步增強檢查工作的力度。政府需要將出臺相關文件以確保消費者能夠了解魚類的養殖過程及其運輸過程。”美國漁業協會是美國進口海鮮產業的代表性貿易組織,其會長約翰(John Connelly)表示,相關機構的調查雖然引發了消費者對魚類安全衛生的質疑,但是美國人并未對魚類和其它蛋白質食品的來源表示出濃厚興趣。
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的發言人莫妮卡•艾倫(Monica Allen )在美國馬里蘭州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已經對約20%的美國進口海鮮展開了調查。據悉,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經常會因為海產品缺斤少兩或其它經濟誠信問題而對進口的海鮮產品實施拒絕進口的措施,但卻很少考慮這些海鮮產品受污染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